顶部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第A14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峥嵘岁月
家有铃铛牛

    □王家凯

    20世纪50年代初,父亲与二叔合伙,买回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头黄牛。

    那时,分得了土地的村民争相买牛。每户人家的牛都有特定的称谓,也就是名字:大尖角、大扁角、大黑牛、小白牛、小花牛……这些称谓都是根据牛的特性取的。我家的那头牛因为脖子上挂着一个叮当作响的铃铛,所有就称“铃铛牛”。它个头不大,除了脖子上挂着个铃铛,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与那些膘肥体壮的牛相比,它显得有些瘦小,就连脖子上的毛也显得有些长,两只角不大,弯弯的,尖尖的。

    人们爱把那些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比作“老黄牛”,其实,人有个性,牛也有个性。老黄牛中,也不是每头都能任劳任怨的。有的牛性情火爆,让人难以靠近;有的牛争强好胜,好打斗顶架;有的牛慢慢悠悠,鞭子抽在身上也不急不躁;有的牛天生一副好脾气,“不用扬鞭自奋蹄”。“铃铛牛”属于最后一类,用村里人的话说,这牛“性子好”。那时,村里牲口多,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牛有马。牛用于耕地,马用于运输。当年,农村还用不上化肥,村民养牛养马还有一个目的——积肥。地里一年的庄稼就指望着喂养的牛马能“踩”出一圈好粪。

    牲口多,就得放牧。放牛、放马、放羊,加上放猪,成了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似乎约好了似的,吃过早饭,各家各户便放牲口出圈,牛羊猪马,争相上路,汇成浩荡的动物大军,马嘶牛叫猪哼哼,加上人的吆喝,组合成了那时乡村每天都要上演的独特大合唱。

    出了村子,牲口走上了弯弯曲曲的山路。癞石坎、大转弯、小横路、大坡沟,仅凭这些地名,就可以领略山路的崎岖。由于山路狭窄,弯多坡陡,牲口间相互碰撞,失足坠崖的事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了事故,村民间便会发生矛盾,受损失的一方常常会说自家的牲口是别家的牲口挤撞坠崖的,随之而来的是赔偿的纠纷。但此类纠纷却从来也不会与铃铛牛有瓜葛。不管上山的牲口有多少,每天,牛马一出村口,铃铛牛总是叮当叮当地摇着脖子上的铃铛,自觉地走到最前面,好像是在给整群牲口带路。到了岔路口,它会自己停下来,等后面的牲口到了,赶牲口的人确定道路后,才又摇着铃铛继续在前面带路。由于它始终走在最前面,也就不会发生与其他牛马挤撞的事。

    论体格,论个头,铃铛牛在村里的牛群之中算不上出众,平平常常,但干起活来,它从不会偷懒耍滑。还有就是乖,也就是听话。有时在行进中要叫它站住,人只要“咯咯咯”地一叫,它马上站住。路上遇上了那些身强力壮又气势汹汹的同类,它从不与它们争高低,总是先为对方让路。牛最威风的应该是两只角,那是它们防卫的武器,也是显示本事的资本,铃铛牛却从不炫耀那两只角,发火的时候,最多也就蹬蹬后脚,以示心中的不快。

    农村成立合作社后,铃铛牛变成了集体财产,没过多久,它便在苦累中终其一生。

    铃铛牛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头牛,它陪伴我度过了不少童年的快乐时光。在我心目中,“老黄牛”就该是它这个样。

    (作者原工作单位: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74岁)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