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第A03版:聚焦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深度老龄社会的困局:子女很优秀却帮不上父母
养个“中不溜”的孩子最幸福?


社区养老或能成为解决养老困境的途径之一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同时父母都望子成龙。然而,优秀的子女却往往不能帮助年迈的父母,于是有人发出感慨“不成器的小孩是养来讨债的,太优秀的小孩是给社会培养的,只有养个‘中不溜’小孩的父母最幸福。”截至去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49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了近七成,达1.67亿,深度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养老困局撕扯着无数家庭,子女与父母各有各的难。

    故事1

    儿子优秀 父母却指望不上

    李勇(化名)今年65岁,老伴儿甄萍(化名)和他同岁。退休前,两口子都是市里的公务员。他们有个特别优秀的儿子,从大学开始,一路从中科大,到清华,再到牛津,如今在英国工作。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一个儿子,对任何的父母来说,都是一种骄傲和幸福。然而周围邻居常常在羡慕两老优秀的儿子之余,感叹一句:“那么优秀有什么用呢,自己一点也指望不上。”

    儿子远离中国,按照李勇的话说,他们老两口的“巢”就没有一天不是空的。起初,他们还没觉得孩子不在身边有什么问题。直到甄萍生了病,老两口越来越感受到空巢的危机与生命的重荷。

    甄萍退休不到两年就患上了帕金森。患病初期,她还只是行动缺乏平衡性,生活上还能自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甄萍的病一天天加重,家里找了一个保姆照顾甄萍。

    疾病的到来,显然打破了李勇两口子早先对于老年生活的规划。他们原本打算退休后每年都选择一个地方旅游,隔段时间就去英国看看儿子,这样老两口自得其乐,孩子也没有负担。但退休前“老了以后绝不拖累孩子”的想法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身体是说不行就不行啊。”这是甄萍生病后李勇常说的一句话。

    即便老两口的生活质量因为甄萍的病急速降低,远在海外的儿子却帮不上什么忙。上厕所需要两个人架着,吃饭必须卡着固定时间点才不容易呛到……这些都是远在海外的儿子做不了的事情。

    甄萍家的保姆说:“倒是经常跟他妈妈视频,但是每次都只会说一句:妈妈,我爱你呀。光把爱挂在嘴边有什么用呢?一点都不实惠啊!”

    儿子也曾打算回国生活,但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只能暂时留在英国。“不成器的小孩是养来讨债的,太优秀的小孩是给社会培养的,只有养个‘中不溜’小孩的父母最幸福。”了解李勇家情况的邻居感慨道。

    故事2

    女儿孝顺 女儿却难解脱

    年逾八旬的吴敏(化名)和老伴陈东(化名)有两儿两女,两个儿子和大女儿在身边,小女儿在距家1小时车程的城市。过去,早起锻炼身体、没事骑个自行车、跟着儿女出去旅游……70多岁的陈东几乎满头黑发,身形矫健,家里的事都是他在料理。因为有他,老两口生活几乎不用子女操心,不定期回家看看就行。

    几年前,陈东脑中风,左半边身子动起来没过去那么灵活了。以前话就不多的陈东,变得越来越沉默。陈东病了,整个大家庭的生活节奏也跟着变了。吴敏变成了“身体好的那个人”,家里多了一个护工,不定期回家的子女也在老大的号召下排出了值班表按规定回家,原本留给孙女们小住的房子也变成了“值班室”……

    护工只负责护理陈东的工作,其他家务则主要由大女儿陈莉和小女儿陈夏承担。由于陈夏在外地工作,她的排班是每隔一周回来一趟,周五下班回来周日下午回去,负责晚上的“值班”和白天的家务。

    陈东病了,吴敏的心情再也没有晴朗过。“天天在家唉声叹气,又吃不下饭,她心情不好我们大家也好不起来,还容易有摩擦。”陈东生病的第二年,大女儿陈莉退休了。除了小女儿陈夏“值班”的周末,其他时间都由陈莉负责。可以说,除了不需要她“值班”的晚上,陈莉的时间都给了父母。

    陈莉和吴敏时有摩擦,却又互相离不开,她们共同盼望的就是陈夏回来的周末。对陈莉而言,她终于能得到“暂时解脱”,对吴敏来说则是“终于来了个态度好的”。

    “差不多到周四,两个人都会打电话给我,问我这周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陈夏坦言,过去父亲没生病时,她虽不会固定时间回家,但平均下来也差不多半个月回家一次,不觉得有什么负担。如今定下“规则”每隔一周回家“值班”,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任务”。

    “那种每个人都盼望你去解脱他们的急切,和你在那个环境中听到的全是满满的抱怨,让人觉得‘回家’变成了一种负担。”如果某一周陈夏不能按约定回家,她需要调班,抽空再补上。

    陈夏还有一年也将退休,到时候可能每月需要十到十五天留在家中照顾父母。“大姐早就跟我说,你退休了我也就好多了。”

    陈夏表示,自己仿佛是被铐上了伦理的枷锁。因为大姐做出了表率,似乎自己必须抛下在不同城市的丈夫和女儿、每个月空出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整地待在父母家,才称得上“孝顺”。

    “我挺担心我妈的,人长期心情不好容易影响健康,我就是担心我妈照顾外公外婆把身体给弄垮了。”陈夏的女儿高月说。

    故事3

    邻居热心 79岁照顾93岁

    面对日益严重的养老困境,社区养老或许能成为解决途径之一。

    93岁的独居老人王宝珍出院回家了,多亏了社区定时关注高龄老人情况的工作人员,以及不时去她家里看看的黄美仙老人。

    今年79岁的黄美仙,在2003年搬到南京时认识了同一个小区的王宝珍。知道她丈夫去世,且没有亲生子女,过继的儿子常不在身边,黄美仙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王宝珍。“那时候她已经快80岁了,家里没人照顾她,毕竟我自己身体还很好。”

    一次王宝珍半夜上厕所突然摔倒,住进了医院。黄美仙每天要去医院四五次,为王宝珍洗脸、梳头、送饭,并进行简单的按摩。“成为邻居是一种缘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天。”黄美仙说。

    王宝珍因为腿摔伤了心情抑郁,每天在家里吃不下饭,也不愿与人交流。黄美仙不仅关照她的生活,还要开解她的心情。

    “90多了,摔了一跤,她就觉得自己是快不行了。”黄美仙买了些菜,请了小区两位老人和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到王宝珍家吃饭,热闹热闹,宽慰老人。

    如果哪一天黄美仙发现王宝珍没有下楼,她一定会去王宝珍家敲门。“看见她来开门了,我就放心了。老人年纪大了,时不时地就要看看她情况怎么样,不然一个人在家出点事都没人知道。”

    王宝珍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黄美仙。事实上,更多的高龄独居老人需要面对的是随时可能突发的疾病与长期孤独的寂寞。有老人曾经半夜十一点给警察打电话,只因心里孤单想找人聊天。还有老人曾指着墙上的一只蚊子说:“你看见了吗?这是我每天能看到的唯一活的东西。”

    更多的“王宝珍”们还在等待更多的“黄美仙”。近日,民政部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提出17条具体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社区100%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王宝珍所在的社区近年来引进了居家养老机构,除了黄美仙,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更多人加入到关注高龄独居老人的行列中来。“老人日托班”“1元早餐”……越来越多的老人走出家门,每天的社区生活成为他们的期待。

    据新华社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