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文 敕勒川,原名王建军,内蒙古人,著名诗人,出版诗集《风提着一朵花走了》《纸上的大风》等。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他的诗集《细微的热爱》在我案头已7年有余,常读常新,那绿、紫各占一半的淡雅封面,犹如春天里醉人的绿和姹紫嫣红的花儿,主宰着内蒙古大草原。 《细微的热爱》是一部充满真诚、真情与真爱的诗集。纵观我国诗歌史,我认为好的诗歌起码让读者能够读得懂、比喻贴近生活、读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心灵的润泽,情真意切、没有无病呻吟。最早接触敕勒川的诗是《母亲的盐》,这是一首写母爱的诗,食无盐而寡淡,久无盐而乏力,人与盐是不能分离的,诗人由盐起笔,写到了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盐是母爱,母爱是盐,在岁月的风雨里,母爱早已植入我们的骨髓,不离不弃。“朴素,沉默,总是躲在家里最不起眼的角落/被生活的烟火一再锤炼/让一棵白菜脱胎换骨/让一枚土豆意味深长……”“多少年了,我一直分不清,到底是一粒盐/在母亲的手掌上跳动、闪烁/还是母亲在一粒盐中蹒跚、劳作……”正是这首诗打动了我,使我成了敕勒川诗歌的忠实读者。 诗歌跟所有文学种类一样,既来源于实实在在的本真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在精神层面给予灵魂润泽和抚慰。整部诗集生活气息浓厚,诗的意象既丰富多彩,又普通、平常、接地气,读来亲切、自然、怡人。如白发、镜子、老照片、喝茶、铁匠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诗人敕勒川不是坐在有限的空间里闭门造车,而是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如今,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行当也将面临着消失,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见证者总会有怀想和感念。我想,对于写作者而言,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刻意地去寻找素材,而是素材在逼着我们去完成本该留存的事物,使命使然啊!敕勒川兴许与我同感,遂留下诗歌《铁匠铺》:“……/我曾经多么讨厌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可是现在/我日益怀念起那实实在在的敲打,怀念/那一块在铁砧上通红透亮的铁——/几十年过去了,我几乎不敢相信,我的心/一直在那个铁砧上跳动,挣扎,把疼痛坚持成闪电。”从过去的厌倦,到如今的怀念,这也是中年之后的恋旧情结吧?人性概莫如此,读来直达心底的震撼和共鸣,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诗歌的高贵之处。 语言干净、质朴和独特是这部诗集的另一个特点。记得读完这部诗集的时候,我用红色水笔恭恭敬敬在诗集的扉页写了四个大字:“洁净之诗”,在当下诗歌乱象丛生的状况下,能够如敕勒川这样的坚守写诗可以说不是太多了,晦涩诗、下半身诗、口语诗几乎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好在读者有拒绝阅读的权力。诗集《细微的热爱》里,语言的洁净俯拾皆是,比如:“我用一生,终于把身体里的黑暗/走完了”(《一根白发》)、“我也是一个稻草人啊,几十年了/我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被生活的大雪/一点点,掩埋……”(《披着雪花的稻草人》)、“一条河,被三匹马叼着/消失在暮色里”(《三匹马在河边饮水》)、“有些光芒,离近了就看不见/有些爱,永远无法抵达”(《月光》)…… 生活是多彩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更是诗意的。愿《细微的热爱》是你心上的一盏温暖的灯,给你依靠和信赖的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