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斌 “不疑处有疑”,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晚年总结治学方法时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所谓“不疑处有疑”,是指一个人在读书或做学问,特别是研究语言文学的时候,不宜一味迷信权威,被书本上的内容、观点乃至结论所桎梏,倘若发现有可疑之处,就应该大胆予以批评,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胡适终身将“不疑处有疑”奉为圭皋,身体力行,卓有成绩。他19岁时读古籍《十三经注疏》,认为《尔雅》中把“言”字作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解释是错误的。为此,他把《诗经》中所有关于“言”字的句式,整理、罗列在一起,然后比较、印证它们在不同语句中的用法,最后根据自己的严谨分析、归纳,写出了《<诗经>三百篇“言”字解》的论文,说明“言”是个连接词,相当于古文中的“而”字,如“醉言归”即“醉而归”。这里,“不疑处有疑”帮助胡适完成了“言”字的比较研究课题,从而纠正了过去书本上的错误论断。显然,胡适彼时能够写出言之凿凿的精妙之文,与他在阅读过程中秉持的质疑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不疑处有疑”其实也适用于寻常日子的阅读和写作,对于提高阅读成效,提升写作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历来是一个统一体,阅读中需要“不疑处有疑”,写作中也应该提倡“不疑处有疑”的态度和方法。惟如此,我们在“读”而优则“写”的淬炼中,方可避免不该出现的瑕疵和错误,不致贻笑大方。 文坛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发表后,有一位读者对文中写到夜晚能听到蝉声这个细节表示异议。后来,朱自清便带着这个问题请教昆虫学家,结果并未得到肯定的答复。于是,他经常在夏夜散步,最后终于验证了夜蝉确实会鸣叫。据此,朱自清写了一篇《关于“月夜蝉声”》的文章,记述了这件事的全过程。这个故事说明:文章中运用的材料,即便是细节,同样需要“不疑处有疑”的探索精神。只有通过亲自观察,认真核实,掌握了第一手素材,才能确保文章的质量。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问难在阅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敏感状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或会有新的发现和领会。那么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如果我们能够把在阅读中所得到的收获,再延伸至写作过程中,则裨益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