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秋的一个早晨,一阵阵急促的警笛和闪烁的警灯,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一辆警车疾速驶到昆医附一院急诊室门口停下,4名警察迅速将一男子抬进了急诊室。被抬进急诊室的男子,是在昆明市五华区看守所留所服刑人员付一(化名)。 经过救治他脱离生命危险 被送进医院时,付一已出现偏瘫、交流困难等症状。医生诊断后严肃地说,付一因高血压引发急性脑梗,病情危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在得知诊断结果后,看守所民警首先与医生进行沟通,请求医院全力救治付一,再到病床前,和付一讲明情况。 意识还算清醒的付一得知需要进行溶栓治疗,一个劲表示不同意,但问他为什么,他却不答,只是拼命摇头。 到底付一为什么这么坚持?经过一次次耐心地交流沟通,大家终于知道了付一坚持的原因。 原来,付一的病是家族遗传。今年4月,付一的一个弟弟也因急性脑梗住院,在进行溶栓治疗后,不幸病情恶化去世了。付一害怕自己也像弟弟那样,所以一个劲拒绝溶栓治疗。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民警不断劝说付一,给他陈述不做治疗的利害。终于,付一点头了。民警和医生这才长舒了一口气,立即开展对付一的治疗。 经过7天的救治,付一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民警的照顾让他敞开心扉 因为脑梗,付一的右边肢体活动功能丧失,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五华区看守所将付一转到了专业康复医院。 每天,两名看护民警守在付一的身边。可是在付一住院治疗期间,付一多次表示要放弃治疗,情绪消极,并流露出轻生的意向。看到付一的精神状态,看守所民警十分担忧。 付一的半边身体不能动弹,可以说生活能力已基本丧失,再加上他吸毒10余年,已经是妻离子散,兄弟姊妹、亲朋好友都躲着自己,一时无依无靠。“我以后几乎是个废人,如何生活?” 付一曾说。 为了让付一打消消极情绪,配合治疗,重建对生活的信心,五华区看守所专门制定了做其思想工作的“车轮战术”。 每天负责看护付一的民警,在付一康复治疗之余,多角度、全方位对其进行谈话,“不要伤心,你的病肯定会好起来的……”“生活还有希望,只是一个小小的坎而已……” 在这样一天天的关切和安慰之下,“坚冰”也快要被融化。一个月过去,通过看守所民警不断进行的思想工作,付一的情绪终于有了转变,他开始主动和民警交流了。 趁热打铁,为了让付一好起来,民警找到了付一的弟弟。通过多次电话沟通,付一的弟弟答应来昆明探视付一。 弟弟来探视过后,付一的情绪有所好转,也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刑期即将届满之际,付一多次和看守所领导和民警说,民警每天在尽心看护、照顾的同时还对他给予了很多关爱,让他感到非常温暖。 “我作为一名服刑罪犯,看守所民警和医生没有对我另眼相看,更没有苛刻对待,反而在我生病期间,看守所驻所医生尽心尽责,不惜成本及时为我进行救治。”付一说,正是看守所民警对他的不放弃,使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五华看守所一名管教民警告诉记者,这个发生在看守所的温暖故事,只是五华区看守所近年来积极救治患危重疾病在押人员案例的其中之一。这里有30余名民警,每天都可能面临这样的事。在押人员到医院治疗期间,民警须24小时看护,一直守候在病房;有的在押人员身患传染性疾病,对于民警而言便是以身犯险,随时有暴露的可能性;曾有一次,民警在处置“闹监”在押人员时被咬伤,事后才知道是艾滋病人,吃了很久的隔断药……可是尽管再难、再危险,五华看守所民警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近年来,五华区看守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推进人性化精细管理,加大了看守所在押人员医疗卫生和后勤保障的各项投入,率先在昆明市公安监管场所完成了医疗专业化建设工作。本报记者 马雯 通讯员 徐涛 文 警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