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义务教育阶段升学率考核指标,不仅学生可减负,取得更全面发展,老师、学校及教育部门都能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11月1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有关进展情况通气会。会上介绍,《义务教育学校评价指标》正在制定中,教育部明确要求,升学率一项不再作为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从指标体系中删除。 《新京报》评论:为了扭转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局面,这些年的教育改革,都是在不断减少那些很直观但却相对单一的量化指标,比如不考核升学率、不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等。 这并不是说成绩不重要,而是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来更全面地引导教学,走出只看分数和考试成绩的误区,更加注重品德、创造力、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如果只讲升学率,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自然容易被边缘化,对他们而言也不公平。 其实,删除升学率的考核指标后,不仅学生可以减负,取得更全面的发展,老师、学校以及教育部门都能够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比如一些老师长于班级建设,能够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下,这种优势也能得到正向反馈。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删除升学率指标的确是重要一步,而删除之后还得有更符合教育规律的衡量标准来填补空缺,创造力、体育基础等,考核哪些指标,占多大的权重,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现在只能说淡化应试教育和教育减负的大方向是清晰的。 还得看到,升学率成为教育政绩,本质上还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等差分化,有分化才会形成高低差异。 不以升学率为考核依据,地方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之间,仍然可能暗中排名;或者哪怕不搞升学率排名,那些渴望孩子能够进入名校的家长们,仍然会将这当做重要的择校目标,同时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额外“增负”。 所以,在删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率指标之后,除了搭建更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少还得从两方面着手巩固:其一,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义务教育更公平更普惠;其二,高等教育的录取方式同样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加大自主招生力度等,让作为升学率压力源头的高考“唯分数论”色彩不断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