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中,20万尾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两种土著鱼放归滇池,现在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滇池曾经有过哪些土著鱼类?在2019第十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正式开始前,昨日,22组春城晚报小记者家庭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听专家讲述土著鱼回归滇池的故事。 收获不小 目睹了数十种珍稀鱼类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占地23亩,位于官渡区大板桥镇宝象河水库下游1公里处。基地2004年建成以来,驯养了75种云南土著鱼,实现人工繁殖的土著鱼就有58种,其中20多种可以做到鱼苗量产,5种可以规模化生产。 “这些鱼和平时的鱼有什么不一样?”一进入基地,小记者们就被玻璃缸里的各种鱼吸引住了。“这个是滇池金线鲃,这条是抚仙湖的抗浪鱼,这一条是红河水系的软鳍新光唇鱼,这些都是在基地里实现了人工繁殖的云南土著鱼。”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潘晓赋耐心回应着小记者们的好奇心。 在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先后参观了研究基地的实验室和繁殖鱼池塘。在二楼的一间实验室里,小记者们看到了非常小的滇池金线鲃鱼苗,有几条在塑料盆里游泳,里面还放着一截白色的PV管。“这是模拟洞穴的。”其中一名小记者一语中的。 一路上,小记者有的在本子上认真记录,有的用手机拍照留念。 闹过乌龙 孵化出的鱼苗是穗花鱼 “在对滇池金线鲃进行人工繁殖之前,我们做了将近6年的田野调查,基本摸清了滇池金线鲃的分布情况。”潘晓赋介绍,2004年基地建成后,课题组从嵩明白邑黑龙潭和溪流中,引了200多尾滇池金线鲃作为亲鱼,并在基地模拟滇池金线鲃生存的自然条件。 “刚开始的时候,好几次实验都失败了。”潘晓赋说,有一次研究人员在产卵用的簸箕里突然发现有鱼卵,小心翼翼地收集到培养皿里培养后,终于孵化出了鱼苗。“鱼苗只有针尖那么大,放回鱼池之后,很用心照料,还拿鸡蛋喂。鱼苗长大后,研究人员才发现摆了“乌龙”,原来是鱼池里混入了几条繁殖能力强的穗花鱼,那些鱼苗是穗花鱼鱼苗。 项目组攻克了滇池金线鲃的饲养、催产和孵化各环节的困难,终于在2007年突破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这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我国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 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了解到,除了滇池金线鲃外,目前,还有滇池高背鲫、云南光唇鱼两种土著鱼类实现了在滇池的人工增殖放流。此外,中臀拟鲿(俗名湾丝)、滇池银白鱼两种土著鱼也有望回归滇池。 保护滇池 让鱼儿有个更好的家 看到小记者们意犹未尽,工作人员又从鱼池里捕捞了不同种类的土著鱼放在玻璃鱼缸里,让孩子们自由观察。“我们能不能摸一下这些鱼?”小记者们提出要求后,研究人员也满足了他们的小愿望。“滇池金线鲃的肚子特别软呢,跟其他鱼好像不太一样。” 在采访环节中,小记者们向专家发起了“连环追问”。“鱼身上为什么会滑滑的?”“鱼鳞有什么作用?”“杂交鱼是怎么培养的?”“眼睛退化后的鱼,是怎么找吃的?它们还能再进化出眼睛吗?”……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专家一一解答,专家还为小记者们做了一次精彩的鱼类知识科普。 “现在学校里都提倡环境保护教育,但是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很难有直观的感受。”春城晚报小记者彭皓诚的妈妈说,参加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对学校里所灌输的理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永昌小学五年级学生李陈熠原说:“以前学校里发过滇池保护的书,今天参观基地之后,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要更加爱护滇池,才能让像滇池金线鲃之类的土著鱼尽快回家。”“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保护滇池,让鱼儿有个更好的家。”云师大附小六年级学生张城瑞说。 本报记者 孙琴霞 杨质高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