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点,83岁的余学楚爷爷和老伴许丽辉“雷打不动”准时起床,简单吃过早点相伴出门,步行1小时到达目的地。 7点左右,当两位老人跳起“佳木斯操”时,家住西南海小区的李琼芬阿姨差不多坐上了78路公交车,两趟公交、25个车站,近20公里路,李阿姨“风雨无阻”从南边穿行至北。 88岁的刘淑兰老人年龄最大,乐观的她自称“80后”,6年间,哪怕搬家搬远了也坚持“打卡”。 殊途同归。7年来,每天三四百位老人从四面八方赶到盘龙区助老之家,唱歌、跳舞、打太极度过养老的一天。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也十分好奇,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着怎样的“魔力”,让老人们如此着迷。 故事1 两趟公交25个站 李阿姨每天风雨无阻 11月6日上午10点,盘龙区助老之家二楼活动室里,伴随一曲轻柔的古风音乐响起,来自河南的“候鸟老人”张老师将武术动作逐个拆解,带领着几十名老人认真练习着。 67岁的李琼芬阿姨在台下跟着练,有几个月的学习基础,一招一式真像那么回事。多年前,李阿姨老两口为了帮着带孙孙,从久居的南市区搬到相对陌生的北市区,两人的退休生活除了照顾孙辈,几乎就是麻将,足可用“单调”二字来形容。 老伴朱建云依然记得2013年7月2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从《春城晚报》上看到,家门口的盘龙区助老之家开始运营。“老年人挺怕孤独的,总得让退休生活过得丰富些。”朱建云说,在助老之家,他跟着老师学唱歌、学智能手机、打太极等等,当然,还有他离不开的麻将桌。等孙孙上学了,为了方便接送孩子,老两口又搬回了西南海小区。 “人们都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但我们坚持了六七年,要改变太难了。”朱建云告诉记者,三四年前,他们再搬回南市区,两地距离一下子从家门口拉远了18公里,坐公交车要转两趟,来回至少3个小时,有时他还偷个懒不去,但老伴却风雨无阻,每周一到周五准时“打卡”。 坐在一旁的李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她告诉记者,由于距离远了,她每天坚持凌晨5点30分起床,6点30分左右带着中午饭出门坐车,到达助老之家大约早上8点。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朱建云笑着说,老伴其实挺内向的,以前身体也不太好,现在做着饭就会哼起小曲,整个人开朗了许多,一年到头很少生病。唱歌、跳舞、做手工……李阿姨说每天课程不太一样,一天过得特别充实。 就他而言,在助老之家还交了几个无话不谈的朋友,除了一起上课,还偶尔聚餐、“吹牛”,退休生活有滋有味。 故事2 这里是余学楚老两口的第二个家 83岁余学楚和79岁许丽辉老两口也是助老之家成员。无独有偶,两位老人也是看到《春城晚报》来到这里,这一待就是六七年,今年助老之家首届老年节上,他们还拿到了特制的“博士毕业证”。 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昆明工作,几十年来,湖南籍余爷爷乡音未改。“退休后又被返聘,工作到78岁才算真正退下来,人总要有自己的时间啊!”余爷爷笑着说,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孙辈也都长大了不需要照顾,退休后挺清闲,直到来了助老之家才“忙”起来。 每天凌晨5点起床,不到3公里的路程,两位老人坚持步行,大约1个小时可从佳园小区走到助老之家。“现在还走得动,就多走走,当是锻炼身体了。”许奶奶告诉记者,现在年纪大了,觉也特别少,他们走到助老之家时约早上7点,正好赶上第一节健身课活动活动,紧接着就跟着大伙一块看《大国崛起》《平语近人》等专题片、纪录片。 手指操、学唱歌、做手工、打太极、学手机、听讲座……有时,两位老人一待就是一天,有时上完早上的第二节课才回家休息。两位老人感慨道,几年下来,他们精神状态特好,身体比以前也好多了,很少感冒,有点小病吃点药就好了。 余爷爷说,此前他们去过其他机构参加活动,甚至被骗过。反观助老之家,这里除了课程丰富适合老年人,工作人员对老人的态度非常好,甚至比亲生儿女还亲,就像另一个家一样,他们愿意来这里参加活动,更愿意为“家”付出。 两位老人还加入“协管会”,帮着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整理活动室桌椅,甚至帮着调解矛盾。不仅缓解了退休之后的孤独感,还认识了很多人,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满足需求 每天7点15分开始清晨第一课 周一到周六上午,盘龙区助老之家共开设唱歌、柔力球、广场舞、舞蹈、手机、五行健康操等23节课程,活动内容十分对老年人的胃口,每天吸引三四百人到盘龙区助老之家参加活动。西南海小区的朱建云老两口还不算最远的,有位老人家住呈贡,几乎每天都搭乘地铁再转车才能到达。 不可否认,课程设置贴心是吸引老年人的原因之一,但更让人意外的是,这里其实并不免费,每位老人每年要交200元会费,遇到集体活动如文艺演出时,老人们还要AA或者按照家庭经济情况来分摊服装、道具等费用。 这不禁让人疑惑,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中,部分民营机构因“不赚钱”难以为继选择退出,这家助老之家有何吸引力,让老人们风雨无阻;又有何成功经验,把养老服务做得风生水起? “‘为国家社会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是我们的宗旨,也是一直努力的方向。”云南助老之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其军坦言,助老之家的所有服务都围绕老人需求开展,比如每天的上课时间,并非随意而为。很多老年人有早起的习惯,清晨第一节课就定在早上7点15分,上午最后一节课10点50分结束,下午课程3点结束,起得早的老人就有个活动的地方,下课后还来得及买菜回家做饭,不耽误正常生活。 控制成本 发掘“特长”老人义务授课协同管理 当然,运营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本支出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姜其军告诉记者,除了盘龙区助老之家,莲花池、官渡、安宁等3个点相继开设,会员达到2000多人。他们尽量选择房租相对便宜的地点,如果太高将拖累整个中心正常运营。 为了减少人力成本,他们发掘有特长的老年人当任课老师,发动有服务意识且有意愿的老人当协管员。无论是为老人上课的老师,还是值班的协管员,都是义务的。在活动室入口处,就贴着两张表,一张排课、一张排班。近20名“值日生”由会员老人自发组成,周一到周六,每天三四人,轮着帮工作人员整理室内环境、打扫卫生,甚至是帮着协调老人之间的小矛盾。老人们甚至成立互助金,哪一家有困难了,他们会发起捐款捐物帮着渡过难关。 有了一定数量的老年会员后,针对有需求的老人开展团购服务。比如,家家户户都需要的米面油等,他们提前统计需求数量,由助老之家与厂家直接联系,除去中间商环节压低价格,老人们可以低于市场价买到产品,助老之家也可从中微薄获利。 首席记者 宋金艳 实习生 何雨珍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