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市民赴“滇池之约”的时候。昨日,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春城晚报联合承办的2019年第十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在海埂公园启动。在市民共同努力下,20万尾鲢、鳙鱼鱼苗不到3小时全部投放入滇池,这也意味着,放鱼10年已有170万尾鱼苗入滇吞食蓝藻、净化水质。 放鱼现场 20万尾鱼苗不到3小时放完 今年“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昨天上午9时许,海埂公园鑫灿码头旁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们一边欣赏着湖光山色,一边等待着放鱼行动开启。放眼望去,滇池湖畔已经染上冬日暖阳的金色,红嘴鸥在湖面上空飞翔,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10时30分许,简短的启动仪式后,20万尾鲢、鳙鱼鱼苗早已经等候在滇池边,市民们扶老携幼,排着队有序地从志愿者手中接过鱼苗,大人们拿着大桶、孩子们拎着小桶,在放鱼区将一桶桶鱼苗放入滇池,一条条肩负“使命”的鲢、鳙鱼欢快地游向滇池深处。 “鱼不能缺氧太长时间,要赶快放进去……”看到水位不太高,鱼有可能滑到石板上,还有不少市民小心翼翼用手把鱼苗从桶里捧出来,直接投入水中。记者注意到,现场大部分市民在放完鱼之后,将水桶交还到志愿者手中,或者送回准备鱼苗的区域,避免了志愿者来回奔波。 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20万尾鱼苗全部放完。12时30分,放鱼滇池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时,仍有市民闻讯赶来参加活动。 在码头旁边的打卡相框里,放完鱼还不尽兴的市民,纷纷举起印有滇池保护治理理念的鱼形手牌,在滇池西山美景的映衬下,留下属于自己的2019年“放鱼记忆”。 当天,昆明滇池阳光艺术团的演员们还为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以艺术表演形式向市民传递关爱保护滇池的环保意识。 放鱼故事 他是滇池水质变好的见证者 昨日一早,“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活动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 “这10年,滇池和入滇河道水质一天比一天好。”68岁的郭庆荣老人是放鱼滇池活动的老朋友,这10年来从未缺席。这一次,郭庆荣还专门拿来了这些年参加放鱼活动的照片以及老报纸。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他家住在翠湖边,60年代搬到金汁河,70年代来到圆通街,80年代住到盘龙江边,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离开过盘龙江、滇池,是滇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昆明人。 说起他深爱的滇池,郭庆荣老人感慨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可以下滇池游泳,滇池水甚至还能喝,但后来滇池流域被污染。”在郭庆荣老人看来,滇池的水质变化发生在近10年内,这说明滇池治理取得了成效,也说明社会各界保护滇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他说,“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是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希望活动一直办下去,他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就在活动现场,郭庆荣老人有感而发,赋诗一首:“滇池扬波海埂笑,投放鱼苗灭蓝藻;天蓝水碧昆明美,治理滇池见成效!” 他们5年来都相约滇池放鱼 对于放鱼滇池活动而言,不止郭庆荣老人这一张熟悉的面孔。“这应该是我们第五年来参加放鱼活动了。第一年参加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现在已是二年级小学生了。”家住南市区的市民潘莉娟带着孩子如约出现在放鱼现场,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4家人,有的家庭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娃来。 潘莉娟告诉记者,这几个孩子是爱琴海旁艾尔西幼儿园的同学,平时几家关系比较好,经常约着一起出去玩,参加放鱼活动就是每年的固定活动。每年看到有放鱼的消息,他们都会提前关注,腾出时间。“尤其是小学以后,孩子们在不同的学校,几乎每周末都有兴趣班,能聚起来也挺不容易的,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当天参与放鱼活动的市民特别多,期间几乎都在排队,孩子们则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排队,提着小桶将鱼儿放归滇池,还念念有词地说:“快游走吧,游到滇池的怀抱里吧。” 他们让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 10年来,“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已成长为全民参与保护治理滇池的重要平台,而同时也见证着每一个参与者的成长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志愿者们。 “虽然学长学姐们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志愿者活动一直传承了下来。”活动志愿者万兆亿同学说,他们生活、学习在滇池湖畔,感受着滇池近年来的点滴变化。治理滇池、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今年已经大二或大三了,但他们依旧积极报名参与放鱼活动,还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携友一同前来。参加放鱼滇池活动已经成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传统。 “保护滇池,从我做起。”不止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需要人们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传播绿色理念。万兆亿希望,通过志愿者们的实际行动,将保护母亲湖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保护滇池发声。 的确,10年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了近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放鱼行动,他们挥洒汗水、任劳任怨,为保护滇池作出积极贡献。 启动仪式上,云南春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春城晚报总编辑黄红文向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荣誉证书。 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孙琴霞 宋金艳 罗宗伟 实习生 张田睿 张宇辰 闫啸天 文 本报记者 龙宇丹 周灿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