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大升 正所谓“扶上马送一程”,要想真正点亮昆明夜经济,“切实增强发展后劲”,还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升配套服务、创造便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切实为夜经济保驾护航。 11月21日,南强夜市开市;紧接着22日,海埂公园开启滇池岸边“不眠夜模式”。这种包含玩、吃、逛、游、购、娱、体、秀等多元新式的夜间消费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昆明市民夜生活的“打开方式”。与“夜消费”相对应,昆明夜经济正在走来。 夜经济,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而提出的一个经济学领域的名词。一般指18时至次日早6时发生的经济消费行为,包括餐饮、购物、学习、娱乐、旅游等。其特点为:拉动消费、促进城市就业、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展现多元地方文化特色。与曾经风靡全国各地的“夜市小吃”“不夜城”相比,由于在时间和场景上让消费链条得以放大和延展,夜经济无论是体量还是消费能力,对城市经济的拉动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据显示,以服务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迅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逐步上升。可以说,夜经济正在成为不少城市经济新兴的活力源,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基于此,作为夜经济的后起之秀,昆明没有理由不迎头赶上,并在崛起的过程中牢牢抓住这一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机遇。 具体就南强夜市和海埂公园夜市来看, 南强夜市瞄准的是“美食文化、文化展示、街头曲艺、民俗文化、网红建筑等新元素”;海埂公园夜市则把“地域文化、创意活动、品牌特性、民族特色”等作为重点。从中不难看出,两地在发展夜经济方面,“文化”都是要打的一张核心牌,这是可喜可贺的,更是令人期待的。一直以来,“夜经济”在不少人心中就是“吃喝经济”“胃口经济”,从街头到街尾吃吃喝喝逛一圈,结束了。殊不知,夜经济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吃喝、购物等物质层面的消费体验,还应包括满足民众多元文化需求与丰富的精神享受。因此,夜经济推进之路上,如果少了文化支撑,就像走路缺少了腿脚,光有躯壳而没有灵魂,注定将沦为“吃喝一条街”,回到“吃喝经济”的老路上去。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理应从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出发,赋予夜经济更多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划几个地方打几张文化牌就一劳永逸了。与之的城市配套工程得跟上——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如何保障夜间出行更加便利化?公众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怎样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怎样防范和治理?诸如此类,是昆明发展夜经济之路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9年,北京出台13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进一步优化夜间营商环境;南京提出到2020年,力争夜间经济试点区域新增经营收入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左右……今年8月2日,昆明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切实增强发展后劲。”相比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而言,当前,昆明夜经济“小荷才露尖尖角”。正所谓“扶上马送一程”,要想真正点亮昆明夜经济,“切实增强发展后劲”,还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升配套服务、创造便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切实为夜经济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