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在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强调,监狱要统筹推进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的“五大改造”,为新时代监狱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为进一步深化“五大改造”,云南省小龙潭监狱立足实际,努力践行监狱工作方针,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坚持服务大局、常态化和动态化结合、统一化和多元化结合、全员参与和典型示范结合的原则,全力构建贯穿改造全时空的工作体系并取得积极成效。 着力打造“五大改造”新平台 小龙潭监狱应用智慧监狱建设成果,集中力量打造了推进“五大改造”新平台,即OA办公系统、智能监舍终端、电化教育专用频道、ETV/NVOD点播系统和室内外LED屏,也称五个终端,为“五大改造”落地开花提供平台硬件支撑。 做实新平台。将宣传橱窗、标语版牌与电子媒体终端同步使用,集图文资料、音视频为一体,“五大改造”内容上墙、入终端;在终端的管理上,固化时间要求,远程电视电话教学和面对面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教育日开展“五大改造”主题或专题教育。 五个终端全天候播出“五大改造”教育教学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和系统化的“五大改造”内容,将其贯穿于改造服刑人员的全过程。新平台拓展了“五大改造”实施路径,突出了政治引领,培养服刑人员纪律意识、身份意识,增强了行为习惯矫正作用,发挥了教育改造的攻心治本作用,重塑服刑人员思想灵魂,培养了正确的改造观念。 云南省小龙潭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李显良说:“新时代,推进监狱工作的发展,关键要把握好讲政治在监狱的统领地位,必须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这既是监狱全方位的工作方向,也是服刑人员改造的工作方向。用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善‘五大改造’体系建设,提高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或许新平台的打造就是最好的例证,也是践行‘五大改造’最好行动之一。”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监狱 2018年,小龙潭监狱党委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监狱创建工作与推进“五大改造”相结合,针对地处红河州、在押服刑人员中少数民族占比较大的客观实际,在全监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监狱创建活动。 李显良带队到红河州民宗委、屏边县专门考察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监狱实施了四级(监狱、分监狱、监区、服刑人员)宣传动员模式,大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组织编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三字经》《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平安监狱》《民族政策理论知识》等宣传册。小龙潭监狱第五分监狱被评为红河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进入2019年,监狱党委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监狱创建工作对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把“政治改造”和“民族团结”融为一体,大力营造“学习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概述》教材和《云南民族概况》读本。 为提高服刑人员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举办了少数民族双语班,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罪犯在改造中的语言交流障碍;成立“民族融合互监学习小组”;拍摄专题片《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墙内绽放》;布置民族团结进步展厅和文化长廊,用民族特色标识标牌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氛围,用民族元素充实装点文化长廊,让服刑人员通过交流交往促进了解和接纳,思想稳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维护监狱安全稳定。 科技助力服刑人员个性化改造 为切实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提升智能化在践行“五大改造”中的应用水平,小龙潭监狱研发了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智能分析辅助系统。 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智能分析辅助系统通过分析,自动生成评估报告,结合信息化的手段,回答了“改造服刑人员什么”的根本问题。 在系统自动生成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由监狱警察为每一名服刑人员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建立教育改造专档,解决了“怎么改造服刑人员”的问题。 在试点运行过程中,不少服刑人员都有这样的感受:感觉之前是“为了改造而改造”,现在警官借助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智能分析辅助系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由来进行了深入分析,还针对问题与服刑人员一起制定了改造规划,让服刑人员在狱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改造方向。 方案责任人李显良说:“以前改造服刑人员什么,怎么改造服刑人员,主要凭借监狱警察个人的工作经验来分析判断,往往出现问题找不准、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智能分析辅助系统和服刑人员个性化矫正方案,借助智能化手段科学回答了这个问题,警察教育改造真正做到了手中有招、心中有数。” 矛盾调解小组解纠纷维稳 如何把服刑人员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处置在基层,是新时期监狱工作的新课题。小龙潭监狱发扬和创新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将“枫桥”变成“心桥”,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监狱安全稳定。 2019年6月,监狱出台《服刑人员矛盾纠纷调解管理办法》,成立了服刑人员矛盾调解小组。本着“矛盾不出小组、小事不出管区、大事不出监区”的原则和“主动出击、积极调解、就地解决”的原则,在监狱警察的管控下,在矛盾纠纷不超越法律和行政规章的范围内,确立在监区开展服刑人员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监狱开展服刑人员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以来,成效显著。提升了服刑人员群体主流思想的自净能力,营造了服刑人员自觉改造氛围,促进服刑人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蜕变、自我新生。 “在服刑中,服刑人员之间难免产生误会和摩擦,作为一名调解员,不仅要做到明辨是非对错,还要公正无私,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调解时看见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真心交谈,达到和解的目的,这是好事,我内心也得到教育。” 服刑人员调解员李某说。 曼陀罗疗愈法提升心理矫治 小龙潭监狱力求在“心上下功夫”,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邀请中国曼陀罗绘画治疗研究第一人——陈灿锐来监授课,坚持战训同步、练用衔接,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心理咨询队伍。 结合部分服刑人员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而导致安全隐患的情况,启迪工作室探索开办彩绘曼陀罗绘画兴趣班,通过曼陀罗成长自愈绘本的实作绘画来疗愈服刑人员出现的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服刑人员李某,28岁,故意杀人罪,死缓,初中文化,司法鉴定为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辅以药物治疗。接受治疗前,李某骨瘦如柴,走路低头弓腰,不与任何人说话,脸如菜色,整夜不眠,目无表情,整日呆坐,夜间会莫名大喊大叫。 针对该服刑人员的行为表现及“病症”,咨询师认真查阅了其档案。通过对其案情的掌握及司法鉴定结果分析,咨询师认为其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自责、惶恐但又无法释放,于是压抑成疾。 接下来,咨询师从彩绘曼陀罗中的保护篇入手,在辅导她画了第10幅保护篇曼陀罗后,面对咨询师(警官)慢慢打开了心扉,她愿意抬头,做出僵硬的微笑,并简单表述自己绘画的感受。在绘制保护篇第20次后,该服刑人员已经把注意力从关注内心转移到外界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并向往快乐有趣的生活。 本报记者 夏体雷 通讯员 徐黎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