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机体赖以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当你关心一个人,除了说“多喝水”之外,还要告诉他如何正确喝水。今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洪晶安就来为大家细数,水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什么作用?缺水又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危害?并告诉大家如何科学地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 我们体内最丰富的物质就是水,一个8磅(约3.6千克)重的婴儿体内就有近6磅(约2.7千克)重的水,一个成年人体内60%-70%是水。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一个人若没有食物,可生存3周;但没有水,只可生存3天。 缺水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身体失水会导致我们的体重下降,当下降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就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 体重下降(1%):开始感到口渴,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并开始对体能产生影响。 体重下降(2%):重度口渴,轻度不适,压抑感,食欲减低。 体重下降(3%):口干,血浓度增高,排尿量减少。 体重下降(4%):体能减少20%~30%。 体重下降(5%):难以集中精力,头痛、烦躁、困乏。 体重下降(6%):严重的体温控制失调,并发生过度呼吸导致的肢体末端麻木和麻刺感。 体重下降(7%):热天锻炼可能发生晕厥。 体重下降(>10%):危及生命。 缺水与慢性肾病也有关系:增加饮水量可减低肾结石的发生风险,还可降低肾功能障碍的风险。 渴了才喝水?赶快走出饮水误区 《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显示,65.9%的人渴了才喝水,17.5%的人只喝饮料,喝水比较随意的人占11.6%。 可见,许多人对水还不够了解,存在饮水量不足、饮水观念不科学等问题。 大部分人都是依靠“渴不渴”来判断是否需要喝水的,但有渴觉说明人体内水的丢失量已达到体重的1%,此时身体机能已受到影响,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急性体重减轻、尿液颜色变深、泪液减少或消失、口腔黏膜干燥等信号提示身体缺水,应及时补充水分,保证机体正常运转。 何时喝水,如何喝水? 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身边常备饮用水以供随时取用,遵循“少量多次,小口慢饮”的原则,每次200ml左右。 ●任何时刻●晨起空腹 ●午睡起床后●睡前2小时 ●运动后●洗澡后 科学补水,不做“水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的饮水量从1200毫升提高到1500~1700毫升,以保证人体健康的生理所需。也就是说,成年人每天要饮用7~8杯200毫升的水。 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个体差异大,以下几类人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在天气炎热时,剧烈运动、高温情况下作业的大量出汗者; ●发烧、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者,多喝水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电解质; ●秋冬气候干燥,长时间身处空调、暖气房者; ●口味重,肉类等蛋白质摄入较多者;哺乳期女性及代谢旺盛的儿童青少年。 这几类人注意:喝水过多会水中毒 需要注意的是,水并不是喝得越多就越好,当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时,特别是患有肾病、肝病、心衰等的人群,可能会出现水中毒现象:疲倦感、食欲降低、头痛、呕吐、烦躁、迟钝、昏迷等。 所以,患有心衰、急慢性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等疾病的人,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控制饮水量,以免加重病情。 本报记者 王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