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很难吗?社会环境的错综复杂,多种矛盾集中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因为关乎健康甚至生命,可能任何一点问题都能成为双方的鸿沟。但省第一人民医院(昆华医院)的3对医患朋友认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不复杂。他们相信,只要有一颗懂得珍惜、感恩的爱心,无论命运如何,因为彼此的相遇,这段医患的故事始终闪闪发光。 护士和糖尿病患者 亦师亦友的护患情谊 每到周五,阳光斜射在内分泌代谢科的走廊尽头上。这里总会聚集10多个人站好队,等着队伍最前头一身白衣的护士调好音乐,摆好姿势,开始科室最有特色的“治愈”项目——学八段锦。 这是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张虹很早就想做的事。她学会手操,让护士们每天带着病人做,反响很好。她发现八段锦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就希望能在科室中推广开。5年前,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是我们科的老病人了,但每次来医院复查,她的各项指标都在逐步好转,最重要的是,她住院的时候每天都会在病房里练很标准的八段锦。”张虹像发现宝藏一样开心,于是慢慢和这位患者熟了起来,张虹叫她曹老师。 15年前,曹老师在一次体检中发现有严重糖尿病,确诊后要定期打胰岛素,因为太痛苦,曹老师开始寻求改变。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游泳,运动加控制饮食,2年后,她已不需要打胰岛素了。到现在,曹老师只需服用最低的药量,就能维持很好的身体状态。 5年前,张虹先请曹老师教科里的医护人员学八段锦。从此,科室的健康教育除了讲座,还有每天的八段锦。但张虹仍然在想还能再为患者做些什么,她把目标放在曹老师身上,因为曹老师除了能教八段锦,还能从病友的角度开导、帮助病人,作为模范病人的曹老师,也成了医护人员在教育患者时的典型案例。 于是,张虹专门制作了聘书,聘请曹老师为科室的志愿者。今年3月开始,每周五下午,曹老师教学的八段锦开始常驻内分泌科,除了住院患者,已经出院的病人也会风雨无阻地在这个时间到科室报到。 曹老师愿意配合张虹的工作,是因为她知道这个团队是如何为病人着想的。“她们对病人有耐心,认真负责。” 这样的护患关系令张虹感恩且自豪,感恩患者的支持和理解,自豪科室长期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和很多病人都成了朋友,他们会一起去爬山、谈心,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 儿科医生和患儿爸爸 做着共同的公益事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相信一个患儿家属跟医生之间会有如此大的信任度。 对于沙子(化名)来说,第一次见到省一院儿科主任医师米弘瑛还是在2013年。那一年,他的孩子早产。 “当时,我的孩子提前了40多天出生,被送进了省一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那个时候我完全是懵的,只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每天都是生死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沙子的眼眶湿润了,“多亏了米主任和他的团队,一直在鼓励我们,让我们坚持下去,和孩子一起抗争。” 正是因为米弘瑛的鼓励与帮助,沙子和妻子陪孩子一步步走了过来。但出院时孩子仍需要戴氧气面罩,该如何护理宝宝,成了夫妻俩最焦虑的事情。“我们只能不停去询问医生,但米主任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 新手爸妈如何护理好早产宝宝,其实也是米弘瑛最头疼的一个难题,因为他经历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千辛万苦救治成功的早产儿,回家后却因得不到正确照护又重新回到医院。 接触得时间长了,沙子也开始和其他家属们一样亲切地称他“米大爹”。在得知米弘瑛的难题后,他们一拍即合:建一个微信群,既方便了医生指导家长,也让家长有困惑的时候可以找到医生。 2013年,这个“昆华医院早产群”正式建起来了。 很快,这个早产微信群就成了医生与患者家长之间紧密沟通的桥梁。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将这件事当成了公益事业。 微信群稳定后,每年5月,群友总会找一天进行聚会交流。“一方面是交流感情,另一方面,大家都会带着孩子来,这些健康的孩子会给一些新的早产儿爸爸妈妈们以最大的信心,减缓他们的焦虑。省一院儿科的医生护士也会参加,给大家加油打气,无形中也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使得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米弘瑛表示,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微信群都由群主沙子管理,非常感谢他付出的同时也有一种惺惺相惜。“这个群里都是早产儿家长,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还要很多精力,有时候还得不到部分患者家长的理解,受到一些误解,难度真的很大。” 米弘瑛表示,让他感到佩服的是,沙子坚持了下来。“一般的早产儿问题,沙子都能够解决。来找我了,肯定是遇上了难题。我也尽我所能去帮助他。” 如今,两人商量着准备出书,来帮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是帮助早产儿家长如何护理孩子的书。沙子有身为家长的亲身经历,而我们有专业的知识,刚好是大家需要的。”米弘瑛说。 医生和肾衰患者 每一分努力都记在心里 “为什么要感恩医生,我讲3点。”67岁的白石刚当过军人,也曾是地方干部,即使坐在轮椅上,他的精神气仍在言谈举止间展露无遗。他说,首先是心理上的安慰。白石刚是先天性肾脏病,1994年出现症状,虽然一直配合治疗,但还是无法控制肾功能的逐渐衰竭,对尿毒症的出现,他开始了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的日子。 一开始得知自己的情况,白石刚非常沮丧,常常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但医生告诉他,能活多久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医生告诉我,他们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现在医学技术发展的非常快,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活得长。”就这样,在医生的鼓励下,他熬过了15次手术,又坚持了近10年的透析治疗,现在的他虽然病情比较严重,但比很多病友的病情都控制得好。 让白石刚感恩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团队完美配合的工作机制。“一次做透析时,我旁边的病友突然低血糖昏迷,没有家属陪护,周围的病友也都在休息,若不是医生频繁查看,发现后立刻抢救,这位病友恐怕就救不回来了。”白石刚见证了整个抢救过程,也看到医生用平缓的语气和家属交代注意事项,他心里立刻为这群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素质点赞。 最后让白石刚感慨的还有沟通。“我生病后脾气怪,总忍不住吵架,但来到这里后脾气就改变了,因为这里的医生态度太好了。他们对病人像家人一样,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让我感到暖心。”白石刚说,自己的血管又细又深,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每一次他都会先和医生说明自己的情况,医生耐心听完,并判断自己没有太大把握时,就会让经验更丰富的医生来操作,“他们把病人当回事,我们当然要感恩。” 在听白石刚说这些时,肾内科医生周艳安静地坐在一旁,眼里泛着感动的泪花。她没有想到,自己烂熟于心的工作机制都被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值了。” 周艳和白老爷子认识多年,早就把白老爷子和他老伴当成了亲人。虽然平时鲜少倾诉感情,但周艳对老爷子的感激也非常多,“他是最模范患者,自身病情控制得好,配合度高,很理解我们的工作,他老伴护理得也非常细心,感恩能遇到这么好的患者和家属。” 本报记者 王劲松 文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