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栋 1971年底,我们空军昆明指挥所机关修建礼堂急需砖瓦材料,云南砖瓦厂因劳力不足请求部队支援。上级派我们通信连去云南砖瓦厂参加义务劳动,时间半年,人员分两批,每一批40人。1972年春节刚过,我们第一批40人进驻该厂一栋材料库房小院,住在小院里一间大约200平米的库房里。 制胚车间实行早、中两班工作制。每一班,每人平均要走30里路。我们推的平板车每次可拉泥坯砖100多块,约重200斤。说起推平板车,这可是个技术活,尤其是进专用道时,一不小心稍有偏差,很容易翻车,一车泥胚砖就报废了。有一次,车间新来一位女青工,她劳动时总是戴着一顶圆形白色布料太阳帽,打扮得比较出众时髦。她刚到车间时推着平板车经常找不准角度总是翻车。车间主任批评她:“不求上进,浪费工时、浪费材料还拖了车间的生产进度。”个别工人还给她起了一个绰号“翻车大王”,搞得她经常哭鼻子。一次,在劳动现场我们就主动给她讲推平板车的一些小窍门,结果她反复试了几次,掌握了推车技巧,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车。 记得制胚车间里规定:工间休息时间是每次10分钟,经常是还不到时间点,车间主任就催着大伙:“干活啦,干活啦。”有位青工就对主任说:“我的手表还没有到时间,还差3分钟。”这时主任用他地道的云南话说:“无论你的表是瑞士金壳壳的罗马表嘎,还是国产全钢防震的上海表嘎,针针走的再准确,统统的不算数嘎,我们的车间大钟表,它就是北京时间,统统以它为准嘎。”主任那幽默诙谐而坚定的语气中,容不得你作任何的辩解,这是命令。 烧窑车间劳动强度大又是高温。一般砖窑停火2小时后,窑内温度仍然高达50度左右,我们每次进窑,热浪迎面扑来,使人一时难以忍受,须过上一会儿适应窑内高温高后开始劳动。规定每天每班工作4个小时,每人进窑出砖20分钟替换一次。刚烧好的砖四边棱角像刀刃似的锋利和烫手,每班下来,一副新帆布手套也最多只能戴上2个小时左右,手套全部磨烂。手上经常有被砖块烫出血泡或划破,简单的包扎接着继续劳动。穿的解放鞋进到窑里不一会儿就感觉脚板底下发烫,鞋底慢慢地就开始变软发烫,像踩着棉花还圪脚,有人开玩笑戏说:“这样可以治疗脚气病。” 我们第一批人员为期三个月的义务劳动结束,第二批40名战友来厂接替我们继续劳动,我们则返回到部队投入到紧张的战备训练中去。现在我已经退休,如有机会还想到云南砖瓦厂走一走,看一看,那里曾经留下我们战友的脚印和汗水。 (作者原单位: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6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