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金沙派出所位于城郊接合部,辖区面积16.4平方公里,是主城区三环内辖区面积最大的派出所。管辖着5个城中村、47个小区,地理位置和人员结构复杂,邻里纠纷频现,警情高发。可金沙派出所却做出了“亮眼”成绩。在今年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首批出炉的100个名单里,金沙派出所榜上有名。     金沙派出所凭的是什么?或许你听说过这里的老王调解室、警务雷达、青年帮帮团,还有社区“暖叔”张志明,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这里还有……     走心     聋哑女孩丢失助听器 民警连夜找回并送她回家     今年5月17日21时30分许,天已经完全黑了,一个女孩来到金沙派出所径直走向值班的民警,嘴里发出咿啊的声音,不停地用手比划着。民警看不懂手势,就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女孩指着自己的耳朵连连摆手。民警马上明白了,这是一名聋哑女孩。     民警找来纸和笔递给女孩,看了女孩写下的文字后才知道,女孩当天不小心将自己的助听器忘在了网约车上。     没有助听器,会对女孩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那么多车,怎么找呢?民警通过书写的方式,耐心和女孩交流,得知她所乘网约车的车牌号,经过系统查询找到了车主的联系方式。     民警立即打电话联系车主:“我是盘龙公安分局金沙派出所的民警,现在有一个聋哑女孩来所里求助,称今天坐了你牌照为xxxxxx的车,她不小心将自己的助听器落在了车里,希望你帮她找找,现在小姑娘很着急。麻烦你了,帮助这个女孩,也是做好事……”     22时许,民警接到车主电话称已经找到助听器,因车主家距离呈贡七甸派出所较近,将东西交到七甸派出所,让金沙所民警和女孩到呈贡七甸交接领取。民警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女孩,女孩开心得快要跳起来,不断地感谢民警。     金沙派出所民警带上女孩,驾车前往呈贡七甸派出所。23时许,女孩重新戴上助听器,她的世界再次充满了音符。     之后民警将女孩安全送回了家,直到看着女孩进门,民警们才离开。     用心     女孩网购农药欲轻生 民警查找数个号码成功阻止     今年11月6日,金沙派出所民警接到一起特殊的警情。山东一淘宝卖家报警称:有一买家在购买农药时询问自己喝了会怎么样。这名卖家担心对方想要轻生。     根据卖家提供的电话,派出所民警拨通了电话,是个小女孩,对方一听是警察,竟然挂断了电话,随后还屏蔽了警方。听说卖家还能联系上女孩,民警一边请求卖家与她保持联系,一边开始查找线索。     了解到对方收货地址是昙华路104号,而这个地方是一家快递点。民警猜想,一般只有是店老板或者店老板的常客,才会把店的地址设置为收货地址。于是立即联系快递点店主,听到女孩的网名,店主表示她是店里的常客,但是从未见过面,女孩的母亲陈某经常来帮女儿取件,并且就这天早上还来取过快递。     由于快递信息是保密的,民警无法得知对方的具体身份,便查询了当天上午快递老板拨打过的所有手机号码,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过去……     经过1个半小时的核实,终于找到了女孩的母亲。联系上以后,民警连忙赶往女孩家,发现小女孩已经把农药调配好了,但还未喝下……     在争分夺秒的瞬间,正因民警没有放过这一“小事”,不遗余力地及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挽回了一条生命。     放心     民警上门办理 老百姓“一次也不用跑”     今年,金沙派出所把行政办理事项和服务项目全部整合至一楼办证厅,开展“一站式、一条龙、一窗制”便民快捷服务,实行窗口服务集中化办理和专门引导员制度,在这里,每件事项办理时间平均缩减5至10分钟。     除了在窗口办理,金沙派出所还遵循群众“少跑一次腿”的原则,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亲自上门为他们办理身份证,屡屡受到百姓好评。     10月17日,一名女性来到窗口更换证件。民警了解后得知,她是办证人的儿媳妇,老人的身份证丢了,因老人身患肺心病,长期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自己代替老人前来补办。     民警发现,因为长期患病,老人的相貌和原来的差异太大,身份证照片需要更新,否则识别不出来,以后还会影响到办理医保、房产过户等。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民警将情况说明上报后,亲自上门到老人家中采集信息,为其办理了身份证。     助读     今年以来,金沙派出所共办理居住证登记21898次,办理居民身份证3299件。其中自助机办300件、省内异地受理895件、省外异地370件、户籍地受理2404件。在这样的工作量下,民警们也保质保量完成,特殊情况上门办理,真正把“服务群众”四字放在心上。     50多年前,“枫桥经验”发端于浙江诸暨枫桥镇;50多年后,“枫桥经验”在昆明金沙派出所也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聚沙成塔,点石成金。金沙派出所民警凭借走心、用心、放心的工作和服务,不断走进人民心里,真正践行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承诺,构成保障老百姓安全感、幸福感的“铜墙铁壁”。   本报记者 马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