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畅 小学阶段要掌握大概3000个常用汉字,这些生字的掌握,要读准音、认清形、理解义。低年级孩子记忆汉字的弹性很大,有易学易忘的特点,而汉字字数又多,结构复杂,有些字的结构或部分形状相似、差别细微,因此低年级学生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在很多同音字面前,不知道用哪个,造成同音字互相替代或者是形近字混淆而出现错别字。以下便是我针对这一现象而采取的几点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01 遵循规律,强化字形 1.归类比较法 教材识字学词学句中有许多是把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安排在一起学习,对于这些字,学生一开始就在头脑中留下了印象,清楚地意识到它们不一样。在老师的帮助下,从音形义三方面找出它们的异同,强化记忆点,所以他们掌握得特别牢固。根据这一特点,我就在复习时,把平日零散学习的学生易混的同音字、形近字归类,排在一起,如未—末、牛—午等,根据学生知觉选择性的规律,我用彩色粉笔,将两个字的不同部位标示出来,给学生的视觉以强烈的刺激,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字的异同,使学生注意识记容易忽略的部分。 2.奇特联想法 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的部分则往往注意不够,由此产生的错字很多。这就要求在识记汉字时针对字形易错的部位予以联想,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虚”字,学生总记不住下面的“业”字,我就让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好的方法:“老虎写作业,说明很虚心”;再如:“厉害”的“厉”字,许多学生写成了“历”,我就让学生这样记:这个人万分厉害。学生在想中出乐趣,想中出智慧,记忆效果非常好。 02 依据心理,强化字义 1.借鉴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古代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只要我们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我在教学中对每个易错的汉字全面分析,研究如何把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这些汉字,不出现误差。汉字有80%以上是形声字,对于它们,我注意以基本字为记忆支柱,由它带出一串字,如以包为声旁的字:有水冒气泡,防火别放炮,有足可赛跑,伸手相拥抱。学生看形知意,并从中悟出形声字的规律: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意。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教师运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规律训练学生分析记忆,活跃了思维,在理解字义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想象、记忆,兴趣十足,记忆字形的效果十分明显。 2.连词成句法 学生写错别字的具体表现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能正确运用,说明他们对字义理解不够,缺乏练习运用。如:“兰天,完耍、在见”等,是极难纠正的。因此我便把字组词,词写句:“蓝天下,我们种下一棵兰花。”“写完了作业再玩耍。”让学生在抄写时不是抄写生字,而是抄写词语、句子。通过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些字,通过比较与学过的同音字区别开来,以后学生就不会用错了。 3.巧用字典法 字典是学生学字的工具书,是帮助学生打开识字大门的钥匙。根据教材特点,我及时教会学生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生在写作业时,人手一本字典,遇到不会的或记忆不清的,随时查阅,弄懂字的意思及用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觉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又减少和纠正了错别字。 03 趣味活动,提高能力 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组织一些找错别字的活动。材料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海报、图书、菜单甚至手机信息,让他们来找一找错别字,写一写“错别字诊断书”。这样的情景创设,来自生活,体验感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组织一次“错别字诊断书”交流会,哪些同学的诊断书写得好,哪些同学错别字的情况减少了,哪些同学是有进步的,都能得到老师的奖励。当语文学习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纠正错别字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找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力争让孩子们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牢牢掌握最正确的写法、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