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爰 云师大附小文林校区五(2)班 11月17日,我随着春城晚报小记者去探访云南土著鱼,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位于大板桥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在这里,我们被玻璃缸里的各种鱼吸引住了,我连忙拿出相机,拍下了滇池金线鲃、抚仙湖抗浪鱼、红河水系的软鳍新光唇鱼等云南土著鱼。 基地的潘晓赋副研究员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过程。原来滇池金线鲃是一种与滇池共生共长的鱼类,滇池在230万年前诞生的时候它就存在了,是不折不扣的滇池土著鱼种。但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环境污染以及大量的外来物种进入滇池等原因,使得这一鱼类在滇池内消失不见了。后来科研人员几经周折,终于在周边的龙潭内找到了200多尾作为亲鱼,把它们带到了这个基地来进行培育和恢复,通过模拟滇池金线鲃生存的自然条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6年的田野调查,最后终于成功孵化出了第一代鱼苗,之后数次将鱼苗放回到滇池中,并进行持续监测,希望逐渐恢复滇池的生物多样性。 在研究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在二楼的实验室看到了非常小的滇池金线鲃以及滇池高背鲫的鱼苗,它们在玻璃缸里、塑料盆里自由地嬉戏。在基地旁边的大鱼池里面,我们近距离观察了滇池金线鲃的亲鱼以及一代二代鱼苗,看到鱼儿在水里面自由地游来游去,我深切感受到良好的环境是多么重要啊!我们要更加爱护滇池,爱护我们的母亲湖,保护好环境,让滇池金线鲃这样的土著鱼能够早日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