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希 云师大附小文林校区四(3)班 指导老师:吕素媛 星期天,我跟着春城晚报小记者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基地占地23亩,位于官渡区大板桥宝象河水库附近,现已建成15年,驯养了75种云南土著鱼,其中人工繁殖的土著鱼就有58种,20多种可以做到鱼苗量产,5种可以规模化生产。 一进到基地,大家就被玻璃缸里的各种鱼吸引住了。经过该所研究员潘叔叔的耐心介绍,我知道了里面有滇池金线鲃、抚仙湖的鳙良白鱼、新光唇鱼等云南土著鱼种。在研究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基地的实验室和繁殖鱼池塘,在二楼实验室里,我看到了很小的金线鲃鱼苗在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小记者们认真地把所见所闻记录在小本子上,我也不例外。原来,2004年基地建成以后,引进了200多尾滇池金线鲃作为新鱼并模拟滇池的自然条件,一开始实验失败了好几次,最后才攻克了滇池金线鲃的饲养、催生和孵化各环节的困难,终于在2007年人工繁殖成功。 为了满足小记者们的愿望,工作人员还把不同种类的土著鱼放在玻璃罐里给我们触摸。还有我最喜欢的提问环节,让我学会了很多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结束后,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应该更加爱护滇池,从我做起,从小事开始,才能让滇池的更多土著鱼尽快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