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学富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称之为“亚岁”。 杜甫有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代文人喜欢在此日吟咏诗文,雅集消寒。 近代学者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记载:“金陵文人,率有消寒会。会凡九人,九日一集,迭为宾主。馔无珍馐,但取家常,而各斗新奇,不为同样。岁晚务闲,把酒论文,分题赌韵,盖谦集之近雅者。” 旧俗入冬后,亲朋相聚,宴饮作乐,谓之“消寒会”。消寒会始于唐朝,又叫“暖冬会”。据五代王人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上所记,唐朝时,长安有一位巨富名叫王元宝,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他命令仆人将坊巷的积雪打扫干净,自己则亲自站到巷口迎接宾客,请客人们到他的家里,大摆宴席,饮酒作乐,叫做暖寒之会。 潘宗鼎编纂的《金陵岁时记》说:“吾乡当冬至后,九人相约宴饮,自头九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曰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吴麐伯师《消寒会集》有句云:‘有酒但谋金谷醉,无钱不顾铜山摧。’”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说贾宝玉不想去学房,便告了假,问袭人老太太那边打发人来说什么了吗?袭人回说没有说什么。贾宝玉说道:“必是老太太忘了。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正在宝玉和丫鬟们议论着的时候,贾母派人来通知了,说道:“老太太说了,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呢。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的。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们都请了,明儿来赴什么消寒会呢。” 《岁华忆语》记载:“儿时见先大夫于冬至日,绘梅花一幅,花凡九十一瓣,每日以朱涂一瓣,九画而毕以纪历,谓之‘九九消寒图’。事殊雅趣。后阅清人笔记,高宗于冬至日,飞白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画,亦日以朱涂一画,九画而毕。昔日帝王风流,亦殊不减。” 古时候人们为了度过漫长和寂寞的冬季,在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画九、写九等习俗。“九九消寒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上的梅花有八十一个花瓣,每过一天就用笔染红一个花瓣,待过完八十一天,花瓣也全染成红色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就来到了。元朝诗人杨允孚有诗曰:“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写九”更具有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先双钩成幅,像练习书法的“描红”一样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填充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所以,一幅“写九”,也是八十一天里详细的气象资料记录。 这些习俗表现了古人期盼春回大地的殷切心情。清朝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民谣说:“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