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2亿年前寒武纪海洋中的刺状纳罗虫化石拍了一个X射线显微CT,科研人员看到了微米尺度、精美的软躯体细节,还发现成虫和幼虫的颚基不同,推测成虫和幼虫的饮食习惯不同。 研究人员观察到,刺状纳罗虫幼虫身体后部的附肢,其原肢较小、内侧较为光滑;身体前部附肢的原肢则特化为“颚基”结构,其内侧具有两列整齐排列的小突起,用于研磨较小、较软的食物颗粒,例如藻类、有机碎屑等。成虫的颚基则有多排发达的刺,尤其是在靠近口部的附肢上,这些刺状结构十分发达、十分尖利,它们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可以有效地撕碎食物,比如带壳的生物、其他动物的肢体等。 研究人员推测,和很多现代节肢动物一样,刺状纳罗虫的成虫和幼虫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饮食习惯差异。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异”,既避免了不同发育阶段的同类个体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又使得这一物种能够利用更多的资源,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马永娇 文 图片来源于云南大学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