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胜 只有公开透明、恪守诚信、依法依规,尊重捐赠者意愿,包括“春蕾计划”在内的公益慈善才有望赢得信任、行稳走远和做大做强。 一个专门帮助失学女童,保障贫困女生受教育权利的慈善项目,帮扶对象中却出现了男生受助者,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春蕾一帮一助学”项目受到网友质疑 。17日晚中国儿基会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该项目本批次资助的1267名高中生中,有453名为男生。在今年项目执行过程中,有部分极度贫困地区学校老师向工作人员反馈,当地贫困家庭男生也亟需帮助,希望该项目施以援手。综合考虑为儿童谋福祉的宗旨,以及助力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该项目在保证大多数受助者为女生的前提下,开始资助部分男生。(12月18日中新网) 表面看,春蕾计划引争议缘于其将救助贫困对象由女生改为男生的性别变更,但实质上却是网友对儿基会擅自改变该项目资助用途的“违约”质疑,诚如网友@魔鬼大米椒“不知道什么时候改了业务范围”的发问。这显然不只关乎被救助者的性别,更关乎慈善机构的诚信。 “春蕾计划”儿童公益项目始于1989年,在全国妇联领导下,由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该计划专注贫困女生的缘由不外有二:一是旨在破除“重男轻女”的认知偏见,资助贫困女童完成学业。受“男尊女卑”及“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腐观念影响,贫困家庭父母往往尽可能供应男孩子入学,甚至不惜以放弃女孩子学业和让其过早参与劳动的代价,换取对男孩子的支持。这显然有失公平。 二是不失为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鉴于“今日女童乃是未来母亲”的社会常理,无论是从基因传承还是家教质量的角度考量,保障女孩子学习权利,对于未来社会的优生优育和民族素质提升都极具基础性意义。而支撑这一公益项目的直接社会背景,则是缘于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在因家庭贫困导致7至14岁学龄儿童不能入学的480万人中,女童高达83%。 按理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男孩女孩皆花蕾。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制度完善,男女平等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习惯,确保适龄女童入学更有法律保障和救助渠道,实施30年的“春蕾计划”对此功不可没。在救助贫困女童入学实现应保尽保的同时,将“春蕾计划”的部分捐款移向贫困男生,不无说得过去的合理性。更何况,决胜脱贫攻坚在即,让男生共享贫困救助也不悖儿基会“为儿童谋福祉”的宗旨。 但问题是,慈善用途改变需遵章循法,确保捐赠者的知情权并履行备案程序。我国《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赠协议使用捐赠财产。慈善组织确需变更募捐方案规定的捐赠财产用途的,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确需变更捐赠协议约定的捐赠财产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人同意。“春蕾计划”助男生不只是性别改变,更当被视为悖逆协议、改变初衷的用途变更,需征得捐赠人同意。 公益慈善是扶危济困的平台,也是不容瑕疵和尤需呵护的易碎品。只有公开透明、恪守诚信、依法依规,尊重捐赠者意愿,包括“春蕾计划”在内的公益慈善才有望赢得信任、行稳走远和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