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俊英 春城晚报影响了我家整整三代人,我家从父亲开始,前赴后继,至今订报不止! “晚报”创刊之际我父亲马少五(已仙逝10多年)是一家国企公司的副经理,因工作忙,上班时,没有多少工夫阅报喝茶,他看报是业余时间,订报是自掏腰包。他习惯于午饭后读报十分钟,晚饭后再读一小时。他有时读得着了迷,跟他讲话,都没有反应。他为什么这样着迷呢?作为公司领导,他除了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外,还关注有关经营管理的经验;作为政协委员,他盯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他针对摩托车肇事率较高的状况,提出过一些交通管理的提案,有的得到了采纳。 我是第二代报迷,今年已是古稀之年,我爱读“晚报”,与父亲的影响有关,更主要的是从中不断得到“好处”与乐趣。我订报 15年,花了小钱,赚了大钱。我炒股多年,为避免盲目“跟盘”,必须对经济有所了解,所以除了阅读“股书”外, “晚报”上有关省内一些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的报道也是我的参谋。例如,我得知云南一国企的产品销路好,发展空间广阔,就把它归入“绩优股”,大胆地买进该公司的股票,后来这只股的面值果然翻番,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赢利。 我喜欢“两股(古)”,一是炒股,二是“摆古”(讲云南的历史),父亲爱读“晚报”“大观”的雅趣传给了我,从小父亲和长辈们讲述的轶闻奇事熏陶了我。没想到的是,今年给“晚晴”投了3篇“昆滇往事”的短文,竟获编辑老师厚爱,不仅三发三中,有一篇还上了头条,让我一次次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我儿子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是“晚报”给了他千里眼与顺风耳,让他得意的是,在学校颁发文凭那天,他已经在千里之外的西安接受专业培训半个月了。他当时进入这家医疗器械公司,靠的就是“晚报”的招聘广告,之后吃到甜头的他也成了“晚报”的热心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