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以城名,向民而生;心系民生、服务民生。 一路前行,春城晚报始终是春城人的市民报、身边报。 无数人相伴而行,有人为她付出心血,有人对她倾尽关心。 如今,回看来时路,远看未来时,感谢这一路上有你! 1980—1990 1980 2月15日上午 本报与昆明市妇联、共青团昆明市委、昆明市总工会为18对青年举办了昆明首次集体婚礼。 6月8日起 开办“大家都来为实现煤气化献计献策”的讨论,在短短两个月里,共收到上百条建议。同年9月5日,报道了喜讯:《春城煤气迈出可喜一步:方案已确定》。1983年5月,昆明煤气工程被国家计委立项,同年6月15日动工兴建,经过2年零3个月的建设,昆明人终于用上了煤气。 1981 1月18日 以《春城自来水事业不断发展 又有一千多户安装了水龙头》为题报道了事关昆明市民这一民生大事。 9月2日 重建昆明工人文化宫第一期工程,综合大楼设计方案已确定。 1982 6月8日 头版报道了《云南大学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入学》,云南大学当时是全省唯一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学校,所以这也是全省首个培养的博士。 1983 3月22日 头版《金鹰奖 飞天奖授奖大会在昆明举行》,两个奖是中国电视表演的最高奖,现在依然在每年评选中。当年是首届金鹰奖和第二届飞天奖在昆明颁奖。 1984 8月1日 工人文化宫文化夜市揭幕,内容有交谊舞、民族音乐欣赏、业余歌手演唱、时装模特表演等。 1985 1月 昆明市房管局开始办理补贴出售住宅的工作,第一批65套住宅一抢而光。第一批65套住宅,建筑面积共3000多平方米,有两室、三室、四室三种,每套住宅内都有厨房、厕所或卫生间,装有水表、电表,居住舒适。 11月19日 本报刊发的《盘龙江上水鸟翻飞》,是红嘴鸥初临春城的第一篇报道,那时连这小天使的学名也待确定。 1986 8月26日 昆明市合同制工人达一万三千余人。 1987 12月20日 凌晨6时10分,漫湾电站澜沧江截流成功。本报率先报道了这一消息,并于12月22日刊发通讯《澜沧江截流目击记》。 1988 1月15日 我省最大的中外合资饭店金龙饭店试开业消息见诸本报。 1989 6月27日 我省第一座城市公路立体交叉桥——昆明市西站立交桥,自6月24日开工,于1990年3月31日建成。 1990 2月7日 在全国首家报道《滇西边境局部地区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年来,本报追踪报道了及时保护易感人群免遭感染的有效办法。 1991—2000 1991 12月19日 报道了“连接云南贵州广西的大动脉——南昆铁路西段开工”的新闻。 1992 11月7日 头版报道《云南第一桥横空出世》,被誉为“云南第一桥”的西苑立交桥出现在昆明西郊。 1993 7月3日 头版报道《漫湾电站今日隆重剪彩发电》,漫湾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年发电量77.6亿度。 1994 6月10日 报道了“我省首批国家公务员产生”。 1995 1月14日 昆明百货大楼发生爆炸事件,第二天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接着又连续报道了爆炸案相关背景和公安破案、凶手落网、伏法的新闻。 1996 2月3日 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本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地震灾区采访,连续1个月刊发了一线记者采写回来的抗震救灾新闻65篇。 1997 7月 本报持续关注小学生的午休、午餐,解决了困扰家长多年的难题,而最先提倡这种服务方式的,是发表于1997年7月的《春城新职业:中午家长》,它带来了小学生午休、午餐社会化的新天地。 12月5日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丽江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题,详细报道了云南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的诞生。 1998 6月24日 高、中考前夕,本报记者零点行动,探访夜间各种噪声扰民现象,并以整版篇幅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7月7日本报再派记者对考场周围环境进行了解,敦促各方为考生营造安静的环境。整组报道受到学生、家长及市民的普遍赞扬。 1999 5月1日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行,本报当天出版了“纯银箔纪念报”,限量发行10万张,这在云南是首次。 5月8日 报道了禄丰首次发现晚侏罗纪恐龙的消息。 11月 本报重拳出击,连续推出10多篇报道,锲而不舍追踪办证小广告,揭开造假者的面目。 2000 1月30日 昆明降下罕见大雪,市民欢呼,啧啧称奇。 报以城名,向民而生;心系民生、服务民生。 一路前行,春城晚报始终是春城人的市民报、身边报。 无数人相伴而行,有人为她付出心血,有人对她倾尽关心。 如今,回看来时路,远看未来时,感谢这一路上有你! 2001—2010 2001 4月24日 以《植物园里20余棵大树咋被砍了?游客报警请来110 记者调查:砍树合法,市民素质真高》为题,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市民的环保意识。 2002 8月26日 《高原奇女尹晓玲直游抚仙湖》报道引起读者关注,尹晓玲用时17小时零8分游完抚仙湖36.5公里。尹晓玲曾经先后完成游泳直渡云南5大高原湖泊,被称为“高原奇女”。 2003 11月28日 本报首推“云南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一活动一直坚持下来。 2004 3月16日起至3月下旬 连续多日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详细报道了震惊全国的云大校园惨案。 2005 8月23日至26日 连续4天以12个版面的稿件,推出《消除偏见,关注镇雄人》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2006 1月1日 盘点特刊之《云南十大名片、十大名镇出炉》,“春城”等上榜“云南十大名片”,这些“名片”是彩云之南的文化符号。和顺古镇等上榜“云南十大名镇”,“名镇”则集中体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2007 2月4日 报道了云南一美女问鼎中国超模冠军的消息,通过该美女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的改变,讲述了她的励志故事。 2008 1月18日 报道了《昆明轻轨今年开建》的消息,最早于2008年12月19日开始建设。截至目前,昆明已经开通了多条地铁线路,包括1、2、3号线等。 2009 12月16日 经历了一场改造升级风波洗礼的昆明螺蛳湾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在距原址20公里之外,以“中国·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新身份(即新螺蛳湾)正式开业。 2010 4月30日 昆明主城区段的地铁施工正式拉开帷幕。按市委、市政府要求:2011年底机场专线(即地铁6号线)通车;2012年上半年实现1号线南段提前开通运营,2012年底1、2号线组成的首期工程全线贯通营运;2014年3号线建成运营,昆明轨道交通十字骨架干线网成形;4、5号线“十一五”末完成规划报批,“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确保2018年建成线网规划的6条线路。这一年,昆明进入地铁时代。 2011—2019 2011 春节刚过,昆明市行政中心从主城区搬迁到了呈贡。行政中心的迁移,对昆明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它所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这座城市变得很大很大。未来的昆明将不再局促于“环翠湖时代”的狭窄,“二环以内时代”的拥堵,呈贡从县变区的行政级别变化,意味着昆明的城市格局迈入“多中心时代”。 2012 6月26日 昆明新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全面竣工,并于6月28日8时正式转场通航运营,昆明巫家坝机场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2013 5月20日 早7点,昆明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自晓东村站发出首列车,昆明的地铁时代来了。 9月25日 牛栏江正式通水,12月29日投入运营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云南水利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云南通过5年的努力,解决了滇池没清水补给的难题;每年6亿立方、流量达23立方米/秒的清水源源不断地置换着滇池原有水体。 2014 3月1日 晚9时20分,一伙暴徒持刀在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致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3月3日下午,“3·01”暴恐案成功告破,又有3人落网。经查,该案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共8人,6男2女)所为。9月12日,昆明市中院对“3·01”暴恐案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判处被告人依斯坎达尔·艾海提、吐尔洪·托合尼亚孜、玉山·买买提死刑;判处被告人帕提古丽·托合提无期徒刑。2014年10月31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15年3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3名罪犯执行了死刑。 2015 1月19日至21日 新年首次离京考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把第一站选在了云南。3天时间里,他走访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2016 2016年12月28日 沪昆客专贵阳至昆明段、云桂铁路百色至昆明段以及昆玉动车运营开通,云南步入高铁时代。 2017 12月7日 2017年云南省普通高中教育高考综合改革培训会在昆召开。会上“端出”了一堆干货。教育部已批复同意我省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形式将由文科、理科的“固定组合”向“多元选择”转变,学生有了选课权、选考权。我省将采用的“3+3”模式,理论上学生可以有20种选课组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体现。 8月29日 修了8年的昆明地铁3号线终于开通试运营,地铁3号线是串通昆明主城区东西的骨干线路,全长约23.3千米,设20个站点。昆明轨道交通网络十字骨架基本形成,城市东南西北和长水机场、火车南站都实现了快速串联。 2018 1月10日 昭通鲁甸“冰花男孩”戳中泪点,本报以《寒风让你头顶冰花 我们一起帮你融化》为题进行了报道,随后,本报联合云南青基会为高寒山区孩子募捐。 8月25日 评估价3800余万元的百年老字号福林堂注册商标将被拍卖,面临失去68件注册商标使用权,承载昆明人太多记忆的老店是否还能“从头再来”? 2019 8月至10月 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都北京将举行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从动态消息播报到新闻发布,本报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并在9月30日推出《奋斗是最美的》特刊40个版,对我省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行业取得的瞩目成就进行了报道;10月1日、2日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大会的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