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2019年7月进入春城晚报,成为一名公益记者,先后参与到阳光助学、“益”起过中秋、“中国好少年”、“针心针意”等公益活动中。在此之前,她仅仅是在新闻上看过公益的报道,知道春城晚报有在开展一些公益活动。 2019年2月,还在上大四的杨露来到春城晚报实习。实习期间,她接触到了不同面貌的人,也看到了报社老师为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所做出的努力。她还记得,她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云南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从中看到了很多发生在身边的温暖人心的故事,那是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新闻是有温度的。 “阳光学子”助学行动是她入职后负责的第一个公益活动,这个活动需要从全省范围内征集100名身处逆境却积极向上的“阳光学子”,以每人资助5000元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大学梦。那段时间,接电话、取快递、整理报名材料、根据报名材料寻访学生成了她每天的日常,这是她觉得22年来度过的最忙碌且充实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不会累一样,很多时候忙完手头的工作回到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但第二天一觉醒来又充满了干劲,我知道我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联系春城晚报,表示愿意资助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最终在春城晚报与各界爱心力量的帮助下,共有141名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在资助金的发放仪式上,看着“阳光学子”们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杨露也觉得特别欣慰,“同为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知道他们的求学路有多么不容易。” 在此后,“益”起过中秋、暖冬行动等公益活动中,杨露和其他同事一起面向社会征集爱心,为山区留守儿童送去中秋礼物,冬天为他们编织过冬帽子、围巾、手套,在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温暖的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传递出来的温暖。 杨露觉得,春城晚报就像一个公益聚集地,将所有的爱心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再发散到各个需要的地方。杨露说,来报社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自己对晚报总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晚报是一个有温度的媒体,而她的目标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 本报记者 熊波 实习生 费丹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