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云燕 依照中国的传统风俗,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它是整个春节活动的序幕和前奏。民谚有云:“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小年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一项习俗。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等,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经说》记载:灶神负责“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因此,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民间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老小的言行。到了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因此,人们对送灶神都十分虔诚。每到灶王爷升天的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三这天,每家每户都要举行“祭灶“,除燃放鞭炮外,还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目的是让“灶王爷”甜甜嘴,等他第二天一早见到玉皇大帝时多说好话,保佑新的一年全家人幸福安康。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 人们重视祭灶,看重的是灶王爷的职责,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写的一首《祭灶词》,对祭灶的习俗作了生动的描摹,读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不过,这是高贵之家的举动,至于贫困家庭,平素朝不保夕,挨到小年,仍用不起灶糖,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只好对即将“升空”的灶神表示歉意了,但总是要有所“表示”,汉应劭《风俗通·灶神》转录《礼器记》记载了穷苦人家的祭灶供品是“盛食於盒,盛酒於瓶。”不过其心声在一首歌谣里得到充分表达:“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过的苦,明年再请您吃糖。”宋代吕蒙正的《祭灶诗》,则是对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却穷途潦倒的感叹:“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吃人家的嘴软,灶君被糖粘住嘴,上天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清代诗人周广业的《祭灶诗》就对“吃了供奉”的灶神上天后的表现进行了叙述:“胶糖礼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持奏玉皇尽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小年祭灶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