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发展。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辖12县市,涵盖13个世居民族,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占项目总量的27.5%,居第一位。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大理州匠人辈出,剑川木雕、白族扎染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蜚声中外,成为大理亮丽的文化名片,同时也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和技艺传承。 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将非遗传承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近年来非遗传承人、保护者、研究者共同探索的课题。研培工作有效推动了该理念的实施,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弥补了传承人在艺术涵养、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等方面的短板。同时,传承人群也将传统技艺带入大学校园,丰富和参与了院校的科研积累。双方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研培计划的教学课程均针对传承人群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设计的,各参与高校均按“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的要求,系统设置研培课程。2017年3月,大理大学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指定研培高校,已组织了六期研习培训。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项目保护单位近年来还组织了辖区内非遗传承人群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进修,研习培训的对象涵盖了民族传统刺绣、民族传统服饰、金属工艺制作技艺、剪纸、布扎、木雕、石雕、土陶、传统民居彩绘等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大理州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已组织近千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全国各高校参与研习培训。课程使他们受益良多,开阔了艺术视野,提升了设计能力,很多人回乡后成为当地的非遗传承带头人,通过建立协会组织、开办培训班、成立工作室、非遗进校园等多种方式,使研培成果在乡村基层实现价值转化,让传统技艺在教帮带中实现传承与发展。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曦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