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1月11日 星期六
第A02版:聚焦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2020年01月11日 星期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黄旭华和曾庆存
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习近平向黄旭华院士(右)和曾庆存院士(左)颁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两位老院士获得。他们是:94岁高龄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90后”黄旭华

    隐身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后来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成长由此起步。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30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那时候严格地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条件的。我们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大部分人没出过国,都是‘土包子’。”黄旭华说。

    一没有核潜艇的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二没有足够的科研水平,三没有硬件条件,摆在黄旭华和同事们面前的情况十分棘手。

    没有条件也要干!用“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问题: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就这样,黄旭华和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发射装置等技术。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单位向黄旭华抛出了高待遇的橄榄枝,他不为所动。离家多年后终于回乡,交谈中发现,他在兄弟姐妹中头衔最大,但工资最少、房子最小。家人劝黄旭华回广东工作,他用一句话便回绝了:“你们有这么好的境况,我祝贺你们,但我绝不眼红。我还是走我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

    在夫人李世英看来,黄旭华好像永远没有歇一歇的时候,有时甚至有些“痴傻”。有一回,黄旭华思考技术问题太入迷,出门时竟没发现左右脚的鞋穿反了,一路走到办公室。平日在家,黄旭华只顾趴在书桌前埋头科研,饭也不吃,头发长了也不管。

    “80后”曾庆存

    为实现“天有可测风云”不懈耕耘

    25岁破解世界级气象难题,为如今的天气预报技术奠定基础;44岁“够格”领取国家津贴,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在第一档”;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辈子,他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昨日,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站上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点开手机,随时查看几天后的天气,如此便利精准的科技,离不开曾庆存创造的算法。

    古人看云识天。到了20世纪,人们发明气象仪器测量大气状态,绘成“天气图”,但还要依赖预报员的经验,误差较大。预报能不能准点、再准点?科学家想办法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现在通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由此而来。

    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难题一时困住了世界气象学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庆存从北京大学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导师把这道难题抛给年仅25岁的曾庆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曾庆存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曾庆存又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跨季度气候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地球系统模式等领域都相继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6年,81岁的曾庆存荣获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国际气象组织奖。

    曾庆存与气象的缘分,并非一开始就注定。1935年,曾庆存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一个贫苦农家。1952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学。1961年,曾庆存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70年,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国家需要,被紧急调任作为卫星气象总体组技术负责人。他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问题,为监测暴雨、台风等及相应灾害提供了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曾庆存挑起中科院大气所所长的大梁。担任所长的9年间,带领大气所建设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2009年,曾庆存与其他科学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拟器”的想法。在数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于2018年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预计2022年完工。

    2017年春节,别人欢度假期,年过八旬的曾庆存窝在家里埋头推导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撰写了数十页手稿,为中央要求环保执法禁止“一刀切”提供了理论基础。

    做学问勇登高峰,生活上却满不在乎。同事赵思雄笑称曾庆存总是“鞋儿破,帽儿破”。“夏天在中关村,如果见到一个戴破草帽的老头,十有八九就是他。”赵思雄说。   文图据新华社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