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杨朝清 只有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提振“师道尊严”,用切实的举措去守护教师的信仰和从教情怀,让“尊师重教”惠及每一位教师,教育强国才会更有基础。 近日,浙江杭州市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区、县(市)政府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必须同时间、同幅度考虑中小学教师,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对认定“杭派”名校长、卓越校长,市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4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1月17日新华社) 教育具有守望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有助于增强社会活力;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兴国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老师犹如“燃灯者”,可以照亮和温暖学生们前进的道路。 不论是加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还是完善教师的荣誉制度,抑或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杭州市在“尊师重教”上做出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老师们也不能成为消费社会的边缘人;和其他群体一样,他们也渴望生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的时代里,在一个财富成为社会分层重要指标的社会中,教师的薪酬待遇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钱袋子”,也关系到他们的“脸面”,关系到他们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敬畏与社会认同。杭州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对于提振教师社会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过渡,教师的社会评价与职业声望,越来越少地取决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地来源于自身的角色扮演。畅通教师的晋升通道、拓展教师的发展空间、完善教师的荣誉制度,有助于让那些对教育充满认同和感情、潜心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能够更好地“轻装上阵”,对未来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有助于让教师成为一个备受推崇、受人羡慕的好工作。 教师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一些教师将教书育人当成事业来做,少数教师将教书育人当成过渡性的“饭碗”,对工作缺乏认同与感情;极少数教师言行失范,背离了职业伦理和公众期许,损伤了教师的职业形象与社会声誉。面对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杭州也探索了教师退出机制;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教书育人的品质,也有助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越来越多包括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成为中小学生教师,说明教师职业化和教学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浪潮。只有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提振“师道尊严”,用切实的举措去守护教师的信仰和从教情怀,让“尊师重教”惠及每一位教师,教育强国才会更有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