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为此,辛苦打拼了一年的人,再远再累也要扛着年货回家。然而,在每一座城市里,总有这么一群人,春节万家团圆时,他们却要默默坚守岗位,认真做好手上的工作,舍弃小家相聚只为让万家团圆。他们,分散在城市的四处,尽职尽力坚守在岗位;他们,有的已经保障春运30年,有的是今年刚刚加入春运保障队伍……今天,晚报记者就走近他们,听听他们心里的声音。 飞机航线维修员曾祥海 30年没回家过年 “最忙的是节前几天,吃饭都要‘钻空子’” 在保障春运的队伍中,东航技术云南分公司航线维修部过站车间里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曾祥海,已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守护春运三十载。 曾祥海是公司里“元老级”的师傅,1989年参加工作,不论工龄还是航线维修经历,都堪称“翘楚”。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工作性质,航线维修是一份非常累人的工作。“我经历过飞机早上6点50分出港,我4点50分就得维护。”曾师傅说,他的工作职责是保障飞机适航安全,经过绕机检查、燃油油液检查、轮胎气压测量、飞机重要系统测试等道道工序,小到每一个零件都要仔细检查。” 因为工作的性质,每年春运和暑运时最忙。曾师傅介绍,春节期间不仅来往飞机多,而且很多因航行时间较长,故障的几率会加大不少。因此春运期间公司要求机务工程师更加充足,以备不时之需。“春运以来机场流量已慢慢增加,最忙的是节前几天,吃饭都要‘钻空子’。” 今年已是他坚守在春运保障岗位的第三十个年头,早已习惯了过年回不了家的工作节奏,“很多同事都是这样,家人也很理解。虽然我们不能回家,但我们能让更多的人平安回家。”说着,曾祥海又投入到春运工作中去了。 快递小哥毕春红 风雨奔波13载 “我家近,让外地同事回去陪家人吧” 毕春红,云南顺丰速运(春城路速运营业部)的一名快递小哥,风雨里奔波了十三载。 18日上午11点多,初见他,笑容满面,背着箱子刚从外面收件回到公司。“我28岁时入职顺丰,那时儿子才一岁多,现在都已经上初三了,时间过得太快,一转眼就已从大哥变成了大叔。”41岁的毕春红说。 在加入快递行业前,毕春红曾在深圳航空驻昆明的一个票务中心工作,工作还算清闲,但结婚后想要给家人过更好的生活,于是选择当起了快递小哥。 “做快递员确实特别辛苦,有时遇到下雨,常常将雨衣脱下来保护快递,自己淋着雨前行;现在公司的各种设备都齐全了,也习惯了风雨无阻给客户送快递……”毕春红分享了工作中的酸与甜。眼看就要过年,他却没有表现出很激动,因为他从事这个行业的12年里没有回家过过年,今年也不例外。 “我家就在官渡区,来上班也就10来公里,而很多同事都是外地人,都想回家陪家人。我就想,我家近,该多分担一些,反正也不影响和家人吃团圆饭,等其他同事收假回来我再调休。”毕春红也坦言,刚入行那一两年,春节要加班的话,不免会发牢骚,但现在不会了,“觉得自己能给客户带来极大便利,客户满意我就很满足。” 火车司机李彦国 00后哈尼族小伙 “最大的梦想是家人坐上我开的火车” 凌晨时分,天蒙蒙亮,整座春城还在沉睡,而位于昆明市东郊的“三级六场”却已是一派繁忙,南来北往的货物列车在这里装载、牵引、出发,把年货送往万千家庭。 在昆明机务段凉亭运用车间出乘大厅里,电力机车副司机李彦国正在与师傅李福友一同做着乘前的准备,核对手帐、出勤传达、面部识别、酒精测试,李彦国早已十分娴熟。 “从小我就喜欢火车,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火车飞驰而过,总会不自觉地向前探头。”李彦国说。为此,高考之后,他义无反顾选择了铁路相关专业,并在大学校园招聘时很快与铁路公司签了约,于2019年7月成为一名电力机车学员司机。 寨子里的人听说李彦国开火车后,都十分羡慕,经常找他询问一些关于火车的知识。“有一次我回家,寨子里的阿伯们问我,开火车是不是和开汽车一样,我告诉他们‘不是的’,火车没有方向盘。”李彦国笑着说。 “最大的梦想就是家人坐上我开的火车。”谈起新年愿望,这个19岁的大男孩羞涩地笑了,他说,家乡交通闭塞,父母出行多以大巴为主,从昆明到他家要坐好几个小时的大巴车。“希望以后父母能乘坐自己开的火车,感受一下平稳舒适的出行方式。” “现在中老国际铁路通道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21年底就能开通,在我的家乡普洱也设了站点,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我感觉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家乡人民也能乘坐着火车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考上了电力机车副司机以后,李彦国真正踏上了火车旅程。“刚开始做这份工作的时候一个是紧张,一个是不适应。” 跟师傅一起工作时间长了,李彦国也看到了火车司机的不容易,经常昼夜倒班,开车时精力高度集中,下班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但这反而更加激励李彦国当好一名火车司机:“年轻人就是要不断充实自己,挑战自我。” 今年,这个来自普洱的00后哈尼族小伙首次亲历春运。进入春运,想到自己虽然不是客运司机,但也在为万千家庭的团聚之日运送年货,李彦国很激动,也很骄傲,“虽然工作忙碌,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多,但我能让更多的人顺利买到年货,心里很满足。” “进入了铁路工作,我便希望自己跑的每一趟列车都能安全抵达。”说着,李彦国情绪突然激动起来,“我想做好目前的工作,然后争取考上电力火车司机。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肯定要选择去客车的,我和家人们都会因此而自豪,因为到了那时,我就可以坐在火车头里,送更多的人回家过年。” 酒店大厨陈海星 将老菜玩出新花样 “年夜饭是一场在厨房里的硬仗” 年夜饭,在别人眼里,是一家人围着热腾腾的饭菜,共叙这一年的快乐时光,祈盼来年;在昆明洲际华邑酒店中餐行政总厨陈海星的眼里,是一场在厨房的“硬仗”,但也充满幸福。 陈海星是广州人。16岁,初中毕业的他入了厨师这一行,当时不为别的,只为着学一门手艺得以在社会上生存。刚入行,他得从打杂做起,从家里骑一小时单车到厨房,为师傅们烧煤,常烧得手、脸、指甲缝和衣服都黑漆漆的。父亲气不过他不好好念书,斥他“以后洗完澡再下班回家来”。 传统的厨师师傅很保守,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陈海星只得靠自己的勤快“偷师”,趁师傅不在,偷偷留在厨房里,练颠锅、切菜等基本功。从烧煤、洗碗的打杂到配合师傅做菜的“打荷”,陈海星用了3个月的时间;到炒蔬菜、辅料的“炒锅”,他也只用了3个月;后来,他又成为“插班”,帮各个岗位的厨师顶班,用他的话说,就是“又会舞刀,又会弄剑”。最后,他终于有了炒菜的机会,一“炒”就是31年。 1999年底,做得一手好粤菜的陈海星从广州来到昆明,成为一家酒店的中厨厨师长,两年后陆续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对昆明魂牵梦萦。2016年,他再次回到昆明,成为洲际华邑酒店中餐行政总厨。此后,他走到全国各地去开阔眼界,又走进昆明的大街小巷,寻找、亲身体验云南人爱吃的味道,又招聘来受市场认可的本地厨师,在保留粤菜、滇菜底蕴和本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将老菜玩出新花样。 每年的大年三十,酒店的年夜饭预定量爆满,初一至初七,不少游客涌向云南,酒店一房难求。厨师自然得坚守在岗位上,顾客们提前一星期预订后,陈海星做出计划订下菜量,忙碌从这时就开始了。大年三十当天,厨房所有员工都很紧张,一整天都不得休息。新鲜的食材在清晨送达,他得监督质量是否达到要求;食材进了厨房,他就得针对菜式进行时间分配,也得为员工分工,所有的菜品,陈海星都坚持手工制作。厨房紧锣密鼓筹备之后进入上菜阶段,陈海星又当起了“交警”,连接起前厅和厨房,传递上菜信息,同时对菜品进行仔细检查,甚至检查到菜品中的料头对不对,配料有没有放错。直至所有的顾客吃完年夜饭,厨师们才能在餐厅里摆几桌年夜饭,一起过年。 从2016年开始,陈海星都只能等初七之后才回广州老家看看父母,纵使已经在昆明成家,可仍不能和家人吃一顿年夜饭。今年,陈海星仍然要守住厨房这一方天地。“在厨房里过年,我已经习惯了。” 陈海星觉得,看见别人吃着自己做的精致、美味、幸福的年夜饭,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环卫工人徐会 大年初一凌晨5点就上岗 “虽然鞭炮皮难扫,但不放大家就觉得没有年味了” “春节我们环卫工人都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的,一休假自己负责的区就没人打扫了。” 过年对于“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们来说,虽然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少了,但鞭炮齐鸣、欢度春节的火热气氛却让他们的工作量不减反增,几乎要全员上岗才能有效保证城市的干净、整洁。 今年51岁的徐会,是云南京环盘宸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日常和其他二十多位同事一起负责二环北路-盘江东路-白云路-北京路围合区域内的道路保洁。她告诉记者,今年已是她从事环卫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几乎每年春节都无法回老家陪伴父母,对年迈父母的亏欠也只能另择时机弥补。“以前他们还会打电话来催一催,这两年也不打了。”令徐会欣慰的是,现在,丈夫和儿子都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年春节默默在家做好年夜饭,等待着她下班回家吃上一桌热腾腾的团圆饭。 春节期间,徐会和所有同事都要牺牲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全员在岗。按照往年的经验,大年初一凌晨5点,所有环卫工人都要准时到岗清扫,有时候到中午12点都未必能扫完。去年在自己工作的区域内,徐会和同事一天就扫走6车垃圾,总重量大约6吨,其中大部分都是鞭炮皮。 徐会说,鞭炮皮是最头疼的垃圾了。晴天刮风,风一吹,刚扫好的鞭炮皮又被吹散。“讲起来都好笑,刮风时候我们只能拎着扫把追着鞭炮皮跑。”而到了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把鞭炮皮都沾在地上,根本扫不起来,只能等水干一点再扫。 “不放鞭炮大家觉得没有年味,虽然难打扫,但是多扫几次也就干净了。”在年复一年的清扫中,徐会和同事们也总结出了一套打扫鞭炮皮的经验。过年前,徐会和整个片区的同事们,提前扎好七八个一人多高的大扫把。“过年期间打扫,扫把特别费,这种大扫把扫得又快又干净,多备几把准没错。”除扫把外,过年期间徐会还会准备一堆口袋带到清扫现场。“鞭炮皮一扫起来就赶紧打包,车一来就以最快速度送走。” 这份在普通人看来非常辛苦的工作,徐会和同事们却始终笑着反复强调:“习惯了,我们习惯了,任何工作都要有人做。”看到春节期间干净的路面,徐会也会有满满的职业自豪感。 公交车司机赵友 每年春节都上班 “车队会准备年夜饭,和同事一起过节” “每年过年前,父母都打电话问回不回去,这不19号还打电话来问了。”作为“公园线”的公交车驾驶员,春节正是忙碌的时候,赵友已连续12年没能回家和老人吃一顿年夜饭了。 这两天,赵友开着车在路上已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了。“很多乘客都是大包小包的提着上来,在乘客的聊天中,无论是等子女回来还是要回家和父母团聚的,都充满了期待。”但对于赵友来说,每年春节都是按照正常排班来工作,不回家过年似乎已成了习惯。而妻子已于19日带着两个女儿回嵩明老家去了,“只能年后再回去看看老人,姑娘倒也挺开心的,因为平时我对她们管得比较严。”赵友打趣道。 今年春节,他被排到了白班。每天8点准时上班,要驾驶4路公交车从大观楼到青年路跑上6个来回。“平时一个来回只需85分钟左右,但过年期间市民和游客都扎堆去大观楼,人多车多,光是从东陆桥到大观楼这1公里多的路,有时候要堵上40多分钟。”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过年期间赵友的下班时间基本都延迟到晚上8点以后。 “不过车队都会准备年夜饭,在岗位上和同事们一起过节也挺开心的。”赵友告诉记者,因为情况特殊,所以每年车队春节在岗的司机达90%左右。今年共有123名驾驶员春节时坚守岗位,只有家离昆明较远的16名驾驶员可以轮休。 虽然每年过年都要在工作中度过,但乘客的行为也让赵友十分感动。“经常有老人上车的时候,会给我们递个水果,或者拿两颗糖,说我们辛苦了。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只要市民有出行需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统筹 曹婕 本报记者 孙江荭 孙琴霞 李赛 朱婉琪 曹婕 实习生 宋一丹 通讯员 张古琴 杨明珠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