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2015年,习近平考察云南时指出 云南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3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全省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159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3,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5年来,云南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灿烂绽放在云岭大地。 共同繁荣 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向民族地区汇聚 云南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最大的挑战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普遍滞后,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于“三区三州”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云南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奋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从实施三轮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到协调三峡集团等5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帮扶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全省乃至全国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不断向民族地区汇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14个贫困的自治县脱帽,独龙族、德昂族和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2019年底,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减少到16.5万人。 交通是发展的命脉。如今,云南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中,43个已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9个,楚雄、大理、文山、红河4个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独龙江公路成为独龙族群众的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产业是发展的支撑。一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加快向民族地区布局,民族地区以云茶、云果、云蔬等为代表的“云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一批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意、康体休闲等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得到扶持,15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在迪庆州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推行迪庆、怒江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给予技能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符合条件的40余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民族地区。 共同奋斗 民族工作大家做,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意识就像生命线一般,扎根在云岭大地深处。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过程中,云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领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云南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成立跨区域的创建联盟,全省6个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民族工作大家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更加浓厚。 从开展多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到打造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民族节庆品牌;从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民族联谊活动,到创建1589所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民族同胞的共同意识。 在大理郑家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125户群众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在普洱,“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升级为“县际互帮”。前不久,已经脱贫摘帽的普洱市镇沅、景谷等县组成“宾弄赛嗨”指导组,帮助还未脱贫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推进安居房建设项目。 共创未来 加强各民族交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回望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来走过的路,不难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是云南民族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的主轴。5年来,云南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云南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处理民族事务,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云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至法治层面。2019年5月1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施行。《条例》指出,示范区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云南大力实施民族文化“百项精品”“百名人才”工程,累计实施1246个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打造74个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培育10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命名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以《云南映象》为代表的一批中华文化艺术精品走出国门,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各族孩子的心灵深处,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声音 屏风的创作灵感来自对家乡民族团结的切身体验,来自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深沉的爱。 ——白族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 2019年国庆前夕,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由云南制作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前,留影者络绎不绝。这面颇受瞩目的大型银雕屏风,由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银器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率团队设计创作而成。 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布朗族90后女干部杨世娟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90后布朗族女干部杨世娟,去年参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短短几天时间里,杨世娟三次近距离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感受到生活在祖国这个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暖与荣耀。 人物 独龙族博士兄弟 一个研究民族学 一个研究民族医药 独龙族整族脱贫的消息传出后,在省城昆明,有一位独龙人同样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他叫陈清华,是独龙族第一位博士。1997年9月至2005年7月,他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原云南中医学院)本硕连读,度过了8年时光,2008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到云南中医学院从事民族医药基础研究,如今担任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副院长。 陈清华的父亲是最早一批支援独龙江的汉族教师,后来与当地一名独龙族女子相恋结婚,生了陈建华、陈清华两兄弟,一家人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生活。1991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开民族班,从各地选拔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哥哥陈建华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独龙族学生。 后来,陈清华也被选拔进入民族班。此后,兄弟俩先后考入大学,陈清华选择到云南中医学院学习民族医药,确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中医硕士学位。陈建华还到挪威留学,回国后他研究自己的民族,在云南大学获得民族学博士学位。这对博士兄弟也成为独龙族人的骄傲。 在独龙江外出生的陈清华,首次踏足独龙江是在1999年,当时父亲退休,想回独龙江看看。那年,陈清华21岁。兄弟俩和父母亲沿着1964年国家为打破独龙江封闭状况修建的人马驿道,走了一个星期才回到独龙江畔的外婆家。 “那是我第一次踏入本族世居之地,也是母亲时隔20年后回娘家,母亲远远就认出了村子,泪如雨下。”陈清华回忆,那时的独龙江,仍是进去了出不来、出去了回不来的隐世之地。他对那里感到陌生,却总觉得自己和独龙江之间有扯不断的血脉联系,自己的根在那里。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随着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胜利贯通,独龙族群众整族脱贫,独龙江已是一番新气象。陈清华的肩上也扛起越来越重要的使命。 2019年5月,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项目找到民族医药研究专家陈清华,请他负责独龙族等民族医药抢救、挖掘和整理的课题。 2019年6月,由云南中医药大学组织编写、60余位长期在一线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历经9年完成的《云南民族药大辞典》正式发布,其中也有陈清华的贡献。 “用所学服务家乡、造福人民,是一件幸福的事。”陈清华说,他会为发展好、守护好祖国民族医药优秀文化,让民族医药更好地造福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程三娟 文 孙晓云 周灿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