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
第A07版:聚焦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
近距离接触总书记的腾冲市干部群众倾情讲述
回忆幸福满满 前行信心倍增


1月21日, 村民在李发顺的家中收看总书记到他们村考察的新闻。

    大街小巷挂起红灯笼、中国结,年货街商品琳琅满目。春节临近,保山市腾冲市蓝天如洗、碧草如茵,喜悦满溢,年味愈浓。

    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腾冲市,走进清水乡三家村、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为群众送上新春祝福。

    “总书记来我们腾冲啦”,消息传来,全市一片沸腾。这座“极边之城”,新的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展。

    日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本报记者来到腾冲……

    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

    总书记亲手做的粑粑,我到现在都舍不得动

    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水乡三家村、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并向村民们送上新春祝福。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一天,对于李发顺一家来说,就是一个最幸福、最温暖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他家漂亮的小院,了解他家的生活情况,坐在院子里和大家拉家常。

    “做梦都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的家,特别激动、特别开心、特别振奋!”见到记者时,今年44岁的佤族村村民李发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楼厢房的案板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大米粑粑,他指着两个分别印有“福”“囍”的大米粑粑,十分珍重地说:“这是总书记亲自动手做的,我到现在都舍不得动,我的心和这粑粑一样甜。”

    2010年,李发顺遭遇严重车祸落下残疾。2014年,李发顺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上有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但他没有气馁,靠着顽强的意志养殖生猪,妻子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在2017年成功摘掉贫困帽。

    “总书记对我们特别关心,仔细看了我家的每一个房间,连卫生间和猪圈都看了,还关心我们吃的什么菜。”回忆起当时场景,李发顺又笑开了。

    “孩子上学的事情总书记问得最多。”李发顺说,脱贫后,也担心过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但两个孩子每年都能得到党委政府近万元的生活补助、助学金等,有了国家的好政策,全家人的顾虑打消了。

    “总书记的到来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我要好好搞养殖,绝不会返贫。”坐在院子里,李发顺谋划起未来的发展。“对,我还要继续外出务工”,妻子杨彩芹接过话头,“有了总书记的鼓励,再大的困难都不怕,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清水乡党委书记孟继早:

    我们拦黄鳝的篓子,总书记准确地说出了用途

    “总书记跨进寨门,顺着这条石板路走上来,一路都在关切地询问脱贫攻坚、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清水乡党委书记孟继早说。走在村道上,总书记的话语仍在耳边。“当我汇报到全乡还有24户81人没有脱贫时,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他们的情况。”孟继早说,今年是全面小康之年,乡党委、政府将细化帮扶措施,一户一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全国同步小康。

    她带着记者走进村史陈列室,一件件农用器具整齐摆放。当时的一个细节让孟继早心头一暖:“这是我们拦黄鳝的篓子,总书记准确地说出了它的用途,这说明他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非常关心,也非常熟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成为孟继早自觉扛起的责任。此前,清水乡已经制定了详细规划,接下来将继续细化措施。“我们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向总书记汇报!”

    夕阳西斜,金色的余晖将民族文化广场映照得更加美丽,村民们久久不肯离去。在这里,总书记敲响了三声木鼓。大伙说,这也是脱贫奔小康的鼓声,是幸福新生活的鼓声。

    和顺图书馆原馆长寸云广:

    总书记知识的广泛和对文化的重视真了不得

    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考察的第二站,就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顺古镇。

    今年64岁的寸茂鸿是艾思奇纪念馆原馆长,多年来,他一直在和顺为大家讲解这里的历史文化。但19日的讲解,却让他终身难忘。

    他牢牢记得,总书记仔细地参观了和顺图书馆、艾思奇故居,要求大家一定要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总书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语重情深啊。” 谈起给总书记当讲解员的感受和体会,寸茂鸿深感自豪和荣幸。“和顺人有责任把这些文物古迹保护好,更有责任把艾思奇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传承下去,使和顺的文化代代相传。”总书记的要求,让他更加振奋、不敢懈怠。

    和顺图书馆原馆长寸云广则有了一个“小心愿”:“如果能加强对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的建设,那对文物的保护就更加有力。”寸云广记得,总书记一来就问这里最老的古籍是什么,一一作答后,寸云广在心里悄悄感叹:“总书记知识的广泛和对文化的重视真了不得啊。”随着和顺古镇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他相信今后到这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说:“总书记到来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精气神。”

    对寸云广的话,一旁的工作人员李宗贵十分认同:“总书记这次到腾冲考察,一定是腾冲发展的重要机遇。腾冲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华侨华人分布在很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果腾冲能够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能成为孟中印缅国际大通道中的重要一环,甚至如果能开通高铁,那腾冲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富裕。”

    和顺镇镇长普亚增:

    近距离接触总书记,感到又激动又幸福又温暖

    “敢为人先、开放包容是和顺文化的精髓,我们会从四个方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程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古镇的和顺镇镇长普亚增,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具体举措。

    “能近距离接触总书记,感觉到又激动,又幸福,又温暖。”普亚增说,和顺古镇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00多座古民居、古建筑,下一步首先就是以文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在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对外文化交流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前,我们在腾冲市益群中学办起了侨生班,把侨生请进来,接受中文教育,同时也外派老师到缅甸交流。我们还成立了侨联组织,对外宣传家乡,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沟通交流。”普亚增说,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做好对外文化交流,搭建好平台,继续发挥好和顺华侨较多的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其实,普亚增的这些打算有的已然落地。在和顺古镇南面,一座“和顺家风文化长廊”已经建成。漫步长廊,20多组浮雕展示着和顺的经典故事、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未来,这里将成为和顺古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本报记者

    乐志伟 谭雅竹 李建国 马喆 文 杨峥 摄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