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老马 身为中学教师的父亲的诗集《红叶集》中,有一首写于辛巳年(1941年)九月廿二日的诗《抗战军兴,生活困难,售家俱以充家用,独书籍不肯售去》云:“邺架万卷多琳琅,先贤遗爱留芬芳。用器全舍独靳此,要谋子孙带书香。”他不仅不肯卖书,还省吃俭用“淘”了不少书。 “书香”,原系古代读书人家为防书籍虫蛀、霉变,要么用樟木箱装书,要么在书中夹芸香草。书打开后,清香袭人!故喻之为“书香”;“书香”亦指书中内容传世不朽。故古人常以“书香世家”、“书香门第”自诩,或泛指世代有读书习尚、传统的家庭。 其实,不是所有“书香世家”都泛“香”,子孙后代俱“成器”,不乏辱没门第之徒和败家子;也有不曾世家也泛“香”,穷人子女都“成器”的家庭…… 我也喜欢书,舍不得卖书。常远赴马街、张官营、小屯,近到潘家湾、西站书市。因囊中羞涩,故多看少买。学会上网后,发现网上书店不少,孔夫子旧书网在云南的网上书店就有60多家,心仪的书也不少,但喜欢当面看货,讨价还价。外地的,豆腐盘成肉价钱,自然不去;本地的倒也方便,留有电话地址,就有选择地登门拜访。但有的欢迎,有的不欢迎,而是约好时间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书贩中,不乏世家,虽深藏不露,但既贩书,又淘书,言谈举止常泛酸,难免暴露。而不曾世家的书贩更多,则多贩书,也淘书,还泛香…… 有铺面的,老板或老板娘都精明事故,有的书,既看不到实物又讲不下价钱,还会“宰”客。比如某书店老板,初摆地摊,后有小铺,逢人低三下四。现有了大铺,财大气粗了,就势利眼。一天,我问他给有某套书。他说:“有!”我要看,他说要买才能看!我说要买,他马上改口:“在家首(里),改天再来。”我问:“多少钱?”“700块!”网上最高才400块,我掉头就走!“650要不要?”、“600?”“550?”……我始终冇回头。 昆明的旧书店,多是外地人开的。有家旧书店,是四川人开的,在三个地方有铺面,夫妻俩都是大学毕业生;有几个网上书店,是一家禄劝人开的。父亲文化不高,儿女都是大学生,一人开一个网店,铺面、仓库好几个,父亲则负责看守铺面、打扫卫生和收购送上门的旧书…… 冇得铺面,设在“家”里的有很多,有的在出租屋,有的是临时房,大多“躲”在拐弯抹角城中村,极少“藏”在老小区。笔者曾登门拜访过几家,老板或老板娘客气得多!在这些“家”里,既眼见实物,可讨价还价;不仅淘到“宝”, 又闻到“香”,感受“家”的温馨。还为这些不曾世家也泛“香”,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成器”的家庭所感动…… (作者原工作单位: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7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