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白家伟 樊娇艳 邹玲艳 高文 摄影报道 2月14日上午8:30,一阵婴儿啼哭声划破了连日来有些紧张的空气,一个新生命在南涧县妇计中心诞生了。就在4天前,她的父亲、南涧县乐秋乡政府职工李光剑,在前往疫情防控监测点接班值勤途中突发交通意外,永远地离开了她…… 2月1日,洱源县茈碧湖镇中炼村委会上中村一组村民小组长杨志铭,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工作7天后,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2月3日,银桥镇鹤阳村委会副主任张理南,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13天后,突发心梗,倒在了立春前夜的回家路上…… 2月1日至10日,短短10天,大理3位基层干部,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线。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每天都有无数的基层干部在坚守、在奋战,阻击新冠肺炎仍在继续! 杨志铭 严防死守,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杨志铭是洱源县茈碧湖镇中炼村委会上中村一组村民小组长,今年40岁,疫情工作开展以来,他值守备勤,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在主要道口设岗排查,劝导重点疫区返乡人员居家观察。 2月1日11时,杨志铭在中炼村委会上中村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突感身体不适,送至洱源县人民医院救治,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于当天19时去世。 杨志铭性情耿直,做事坚持不懈,解决村里的大事小情,总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耿”。“我们各村各组就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基层的村组干部要全力以赴,守卫好这道防线。”1月30日上午9时,中炼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为尽量减少外来人员流动,上中村一二三组联合设起登记点,及时劝返外来人员。 在登记点执勤时,杨志铭和其他两位小组长认真回顾了前期走访排查、入户宣传的工作,梳理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310省道贯穿上中村,来往车辆频繁,在消毒药水到位以前,必须抓紧时间把石灰粉赶紧撒完。省道全长1公里多,11条串户巷道长5公里多,加上各家房前屋后多出的几公里,任务很重。 1月31日,杨志铭、二组组长杨春华、三组组长杨汝华一大早就在村里撒起了石灰。“老耿说,大过年的,乡亲们出来帮忙也不安全,我们三个干快点,两天之内应该能完成。”杨春华说,“早上刚出门,老耿就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杨汝华我们两个让他先去看医生,他说疫情这个事等不得,再坚持一下。白天把能做的事做了,晚上再去打针。”从早上7点多开始,三位小组长一边撒石灰消毒、张贴宣传册页,一边入户对乡亲们拜年祭祖的习惯予以劝说制止。 “1月28日那天,老耿身体就有点不舒服,随便休息一下又马上回到岗位上,我们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但他总说没事,一点小病不碍事,开点药、打一针就好了。”杨汝华表示,老耿不是党员,却始终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防疫知识的宣传员、防控措施的监督员、居家问暖的服务员。 自洱源县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之后,1月26日开始,7天来,老耿每天从早忙到晚。1月31日,老耿在医院输完液后,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好好接受治疗,不要外出,他却放不下村里的防控工作。2月1日清晨,他再次返回工作岗位,继续着脑子里需要尽快解决到位的“日程”,11时许,突感身体不适才停下…… “疫情太紧了,一刻也不能耽搁,我誓与疫病斗到底,只要我们严防死守,我就不信耗不死这病!”杨春华没想到,那个乐天派的老耿在撒石灰时一句不经意的豪言,却成了他最后的遗言。 张理南 立春前夜,倒在了回家路上 2月4日,立春,本是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日子。连续13天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银桥镇鹤阳村委会副主任张理南,却在立春前夜,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从1月22日大理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至2月3日突发心梗,整整13天,张理南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入户排查做宣传,就是在卡点执勤和巡查。发病当天,张理南心里挂念的,还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的生命安全。 疫情防控开始后,张理南摸清鹤阳村情况,梳理出全村447名返乡人员、147名外来流动人员。这些人成了张理南工作的重点,每天他都要时时关注村民动态,并且不定期地对延期、取消客事宴请的20多家村民再宣传,确保疫情防控扎实有效。 前两天村里的一位高龄老人去世了,按照白族的风俗是“白事当红事办”,一定要热热闹闹。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举行大规模的集会聚餐,无疑是在给病毒提供传播的条件。从老人去世那天到他自己倒下,张理南连续多日在该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终于该村民勉强答应。2月3日下午,张理南忙完村里的事务后,再次来到该村民家,从村民家里出来已经是18时多。 原本可以回家休息一下的张理南,又想起了还在村口值守的工作人员,回家的步伐转向了村内12个路口卡点。19时多回家途中感到胸口疼痛,送到医院后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当天20时永远地离开了,享年57岁。 “进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按要求,我们要对外来人员进行统计和排查,封堵12个主要入村路口,并在每个路口安排专门的值守人员。另外,取消了头铺街,劝导村民们推迟办客事,最大程度上减少村民聚集。期间,我们早上8时到位,对所有的路口进行巡查,张理南在巡查之后还要负责上报情况,13天下来,我们就天天这样跑、这样干。”和张理南一起工作了二十余年的村干部董余香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我们一起工作了几十年。他突然离去,对家庭如同砍掉了顶梁柱,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像是砍掉了一只手。更令人心痛的是,他78岁的老母亲还卧在床上。” 作为银桥镇的基层干部,不管是疫情防控还是殡葬改革,张理南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一直以来,银桥镇都保留着土葬的习俗,就在张理南带领村民推行殡葬改革的那年,老父亲突然病重。当他每天对着病榻上的老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讲土葬的危害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时,心就像被刀割了一样疼。最后,老人同意了儿子的想法。2012年,父亲离世了,悲痛万分的张理南将父亲的遗体火化了。直到鹤云峰骨灰堂正式投入使用,他才把存放在家中整整2年的骨灰盒,慎重地存放到了骨灰灵堂中。在殡葬改革的推行中,张理南开创了大理海西片区骨灰寄存殡葬改革的先河。 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张理南的家属遵照他的遗愿,一切从简,取消了客事办理。 李光剑 倒下4天后,女儿呱呱坠地了 2月10日20时许,已连续执勤10天的南涧县乐秋乡政府职工李光剑,利用轮班调整的间隙,跑回县城看了一眼即将分娩的妻子后,独自驾驶二轮摩托车前往乐秋新桥疫情防控监测点执勤。20时30分许,李光剑骑行至祥临公路拥翠岔路口时,被一辆对向占道行驶车辆撞击,当场身亡。这一天,距离他30岁生日只有10天。就在他倒下4天后,女儿呱呱坠地了。 “新桥执勤点已经是他的第二个轮换点了,之前,考虑到他照顾妻子方便,让他到离县城更近一点的东升执勤点参与监测工作。后来,他主动提出到疫情防控监测阻击难度最大、人流最多的主干道入口乐秋新桥疫情防控监测点坚守。他不仅是位好青年、好干部、好战士,也是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乐秋乡党委副书记自平方说,身为乡安监办主任的李光剑,工作非常认真,按照乡党委、乡政府的工作部署,他每天21时至次日9时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监测点执勤工作,从执勤点回到单位,又接着投入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提升等本职工作。特别是近期对途经乐秋乡的国家重点项目,大临铁路集中开展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他都没落下。就在发生交通事故前一天,执勤结束后,他还和两名同事一起去了解大临铁路的复工情况,并向县应急局作了信息上报。 “李光剑年轻,有责任心,他是主动申请值夜班的人,当时,乡里好多同事、乡领导都知道他的妻子就要临产,多次劝他请假或白天值勤,他总是说没事,自己顾得过来。”李光剑在监测点执勤的同事张光泽表示,执勤期间,做监测、量体温、做记录,李光剑都是冲在最前面。 2月7日20时40分左右,李光剑提前来到新桥监测执勤点,主动让白班执勤的同事早点休息。就在这时,有一个村民朝着执勤点走来。当得知他刚从省外返回,准备回村子后,李光剑按流程进行登记测查,比对相关数据后,建议他到县城留验站进行留验观察,并作了细心引导。听村民说还没有吃晚饭,李光剑便跑到执勤点帐篷里,将自己的那份糕点拿给了他。在李光剑的耐心说服下,执意想回家的村民顺利配合县红十字爱心志愿接送人员,前往留验站观测。 1月27日,南涧县全面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后,李光剑赶回工作岗位,参加乐秋乡疫情防控阻击。眼看妻子预产期就要到了,他却无暇顾及,不得不把远在漾濞的岳父岳母接到南涧照看妻子。 妻子马梅是李光剑2014年在小湾东镇新龙村委会担任大学生村官时认识并走到一起的,二人一直非常相爱,不管对方去到哪里,都会第一时间报平安。尤其在李光剑加入乡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后,手机都一直开着定位功能,随时给妻子掌握执勤路线和方向。事发当天,李光剑走后半小时,马梅打开手机一直在看丈夫的行程定位。“两个多小时地点都没发生变换,她不停地打电话四处询问……”噩耗传来,岳父马永华内心痛如刀绞,他一直不敢告诉女儿,手机上的定位是女婿留下的最后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