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3月04日 星期三
第A14版:副 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3月04日 星期三
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 路来森

    《礼记·月令》对时令现象的表述,有些混乱。例如,对“惊蛰”的表述,就大有与雨水、春分混淆之处。但我还是喜欢其中的那些文字:“始雨水(应该是“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其中,“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后来被称之为“惊蛰三候”:桃花开了,黄鹂叫了,鹰变化为鸠(实则是指布谷鸟叫了)。

    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两句。那意思似乎很明白:冬眠的虫类都开始活动,破洞穴而出。可是,怎么个“动”法?又是怎样地“启户”,若非亲见亲历,也是难以明白其中道理的。

    后来,从电视上看到了几集纪录片,是专门拍摄、描述,时令对季候现象的影响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其中一集,就是表现“惊蛰”时令,对蛰虫的影响的。以一分钟为时间临界点,一分钟前,所有的虫类,都蛰眠于地下,睡姿沉酣,给人以时间停止的感觉。一分钟的临界时间已过,仿佛是一声号令,所有的蛰虫,都动了起来。有的,只是把头抬一抬,仿佛打了一个呵欠;有的,是把尾巴甩一甩,很轻微的一甩,似是一个人伸了一个懒腰;有的,则是把身体蠕动一下,仿佛沉梦初醒;还有的,是很轻快地翻了一个身,似乎,随时都会“启户”而出了……

    那种拍摄、演示,形象逼真极了,真真让人看到了“蛰虫咸动”的情状。那种“动”,所呈现的,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复苏,更是具有极强的生命美感。

    惊蛰一过,气候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寒气降、地气升,天气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阶段。

    所以,小时候,居住乡村,惊蛰一过,遇到晴暖的天气,就喜欢到野外走一走。

    走着,走着,眼前就出现了一些不知名字的小飞虫(乡下人叫“乌攘子”),形体,比蚊子还要小,熙熙攘攘地飞着,而且越聚越多,最终聚成“一团”,滚动着,向远处飞去。聚得大多了,簇簇团团,远望,倒像一团轻飘的积云。

    这些飞虫是从哪儿来的?定然就是“蛰”而受“惊”,“启户始出”的罢。

    走累了,就在田头、或者沙坡上休息一下。坐着,或躺着。

    太阳,暖暖地晒着。不知不觉间,你也许就会蓦然发现,身边的土堆在缓缓动着,一踊一踊的,注目之下,很快,一只“虫”就霍然从土下钻出来了。黑黑的身体,硬硬的甲壳,那种“虫”,乡下人叫它“瞎眼闯子”,闯来闯去地行走,似乎漫无目的;很快,你又会发现,田野里,“瞎眼闯子”遍地都是了。若然,你躺的地方是一处沙坡,沙,很细,是一种绵绵的细。时至中午,人暖,沙亦暖,低首间,你竟然发现身边的细沙,无风而动了。极小的范围,缓缓地旋转,不一会儿,就旋转出一个漏斗状的沙窝;用手将沙窝轻轻铲起,沙,从指缝间漏下,手掌心里就留下一只灰褐色的小虫,那就是专吃蚂蚁的“蚁虱”,乡下人叫它“幺幺狗”。

    惊蛰一过,农耕忙起来了。跟着翻滚的木犁行走,伴随着翻出的泥土,众多的虫儿也被翻出了地面,诸如蝼蛄、虫蛹、豆虫等。一旦被翻出地面,它们就迅速“蠕动”起来,挣扎着,走向春天。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