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鹤立 除了宣传、报道,一直想要写点什么,却总是难以下笔。上个月末,我从昆明机场南工作区的办公楼里出来,太阳已经西斜,一缕夕阳打在盛开的贴梗海棠上,美丽而温暖。四周清寂无声,我的心,充满力量。 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已经月余,疫情形势逐渐好转。昆明机场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小组的对外联络员陈晓军终于不再24小时永动,可以每30个小时休息一天了;医疗急救部的白衣天使们终于解除“战争”状态,可以正常作息了;综合保障中心的物资供应已基本满足一线员工需求,采购、储备、发放越来越顺畅了;安检、护卫、地服等这些与旅客密切接触岗位,也可以不再处于高压之下…… 这一个月,我没有在一线战斗,但我和很多人一样,得到无数的信息,听到、看到无数感人的故事和画面。医疗急救部按着红手印的请战书、因为护送病人而发烧但睡一觉又重返战场的医生和护士,护卫部高危航班保障冲在最前头的党员干部,双双奋战在一线的年轻小夫妻,回家后不敢和孩子接触、只能远远看上一眼的爸爸妈妈……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不想细数,也数不过来,甚至分不清他们发生在哪个机场、到底都是谁,可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被这种精神鼓舞着。 医疗急救部副部长朱芸莹说:我们急救部73个人,除了5位休产假的、两位身体状况不允许的,66个人,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当逃兵,都冲到了第一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检测复测体温、疑似病人留调、病人转送、现场医疗救护等等,没有一个环节含糊,没有贻误一个战机,时至今日,疫情防控处置保障到位,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和差错,全员体现了强烈的全局观和使命担当。 综合保障中心总经理李睿则有点“意外”,因为他这个部门成立才两年多,平时也看不出什么特殊的,竟“在这次疫情面前经受住了考验”。打仗就是打后勤!事发初期,为抢购医疗防护物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汇集各种力量,采购经理两个手机一个IPAD,窝儿都不能动,吃饭就是泡面火腿肠,随时联系、核实、确认物资,因为不知道下一秒会是什么情况。“那些日子,我们每天都处在有没有货、采购到没有、货到没到、有没有问题、移交了没有的焦灼与反复之中,短暂的落停之后,又是下一个循环。”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抱怨。李睿说:“他们身上蕴藏着一种持续的精神力量。” 陈晓军堪称此次昆明机场疫情防控指挥部大内总管,负责搭建指挥平台以及各方各面的沟通协调、协同办公,办公室做到了处置标准清、方案流程清、文件资料清、数据报表清、台账资料清。困难当头,大家不推诿、不扯皮、敢担当,甚至主动揽责,目的就是尽快把问题解决,把困难克服。加上机场公安超级给力的支援,海关、空港管委会、文旅局、省市防控指挥部的协调联动,我们牢牢守住了昆明航空门户的大门。 有故事,有细节,有感慨,我就这么听他们聊,专心地聊,一边办公一边聊,处置完一桩紧急事务后接着聊,也没什么豪言状语,想到哪儿聊到哪儿。偶尔,泪水会莫名湿了我的眼眶,突然间,我会意识到对方有些哽咽。我们戴着口罩,看不清对方的面目,我甚至在想,以前不认识这个陈晓军,等下次见面,会不会认不出他。 春风一天天地暖了。我会记住这个下午,记住那间聚集多个协同部门、电话铃声不时响起、白板上贴着各种报表、流程的综合办公室,记住办公楼外的明媚春色,更会记住从几位对话者身上传递出的云南机场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