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3月11日 星期三
第A05版:万众一心 战疫情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3月11日 星期三
方舱医院里的艰难与温馨
记入驻武汉的云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


一丝不苟检查防护装备


全副武装进方舱


胜利完成任务,休舱待命。

    3月4日,云南入驻武汉的医疗队迎接着各方审视的目光,交出了一份“满月”答卷。截至3月6日8时,总护理近13万人次,累计出院208人。3月5日,云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表彰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这一荣誉意味着什么?记者走近这个光荣的集体,感受他们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晚上12点还在练穿脱防护服

    云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由9家医院102人组成,包括12名男护士、88名女护士、1名领队和1名联络员,这是我省首批奔赴主战场武汉的医疗队。抵达当地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医疗物资稀缺和不断蔓延的疫情,如何保证队员的安全一直萦绕在领队陈静的脑海中。2月 5日、6日,全队进行了连续的会议讨论和培训。

    专家为队员讲解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后,大家开始反复练习防护服的穿脱和相关操作。“起初,队员们一起集中学习穿脱,后来要求个人在房间练习,还要将穿脱的每一个动作变为肢体记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师张定芝说,那几天,晚上12点都还有队员在不断练习。

    2月8日,医疗队开启在江汉方舱医院的奋战模式。护理队被编为10个小组,实行24小时4班倒制度,每一班安排10人进舱。“因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护理工作主要围绕生活照护、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沟通等多方面展开。”陈静告诉记者。

    24岁的曾鑫来自云南省中医医院,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他说,在舱里,防护服穿久了会导致呼吸困难,动作太大也可能会把防护服扯破,所以必须时刻小心。“下班前的两个小时最难熬,此刻体力已消耗殆尽,氧气不够还会出现头晕甚至头疼。”曾鑫说,咬着牙忍忍就过去了,绝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其实,来到这里的每个人可能都做过最坏的打算,大家也在竭尽全力做好防护,希望能一个不少的回去。”曾鑫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方舱内外是不同的考验场

    不用透过“酒瓶底”镜片看世界,一直是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一科护士刘家东最迫切的愿望。

    2月9日凌晨2时,刘家东戴着1000度的近视眼镜和护目镜第一次进舱。没隔多久,不仅护目镜起雾,眼睛也被双重挤压导致无法睁开,为此,他冒险将头上的防护服往外拉伸一点。吃一堑长一智,待第二次进舱时,他不得不换上了隐形眼镜,“我深知被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但离开眼镜就什么都看不清,每天回去给自己量体温才安心。”

    有一天,一名患者哭着找到刘家东,说自己全家都被感染了,丈夫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孩子爷爷在酒店隔离观察,家里只剩下4岁的女儿和奶奶。在排查过程中,奶奶也被感染要送往医院,孩子没人照顾。“病人情绪激动,撕心裂肺地坚持要出舱,称就算死也要和孩子在一起。”面对眼前的这一幕,刘家东和战友们都哭了,立即向总台汇报,最终孩子和其爷爷都确认安全,大家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下。

    后来,经过协调,刘家东尽量留在外围做后勤工作,“外面只留有一部对讲机,心理压力甚至比舱内大,因为会担心舱内的‘战友’是否会暴露或者发生其他特殊情况。”

    为16个舱的患者折千纸鹤

    常言道,“病人有时候不一定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恐惧本身”,因此,关注病患的心理健康也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增强舱内患者的信心,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后,队员们决定在工作之余为16个舱的患者折千纸鹤。然而,花花绿绿的纸又该去哪里找?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将带来的笔记本一页一页撕了下来。

    “好多队员不会叠,会叠的队员就录制视频教他们学。”云南省肿瘤医院护士崔鹏宇说,大伙用纸叠了千纸鹤、星星和心形折纸,在上面写满对患者的祝愿,再串成风铃式的挂件,挂在每一个舱门口。“虽然看不到你们的容貌,但我能感受到你们就是我们的家人。”看到这份饱含祝福和情谊的心意后,一名患者深有感触地说。

    医患就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方舱医院”是机动医疗场所,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种功能,而江汉方舱医院是武汉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人数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云南医疗队在此收治的病人最多时候达317人,意味着一个护理人员至少要照看30名病人。

    据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陈保利介绍,护理人员在方舱的具体工作主要是领取和发放生活物资、监测生命体征、抽血、咽拭子标本采集、帮助转移病人等,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风险重重,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需要团队成员之间默契配合。

    此前,每次去总台领一堆物资回病房,陈保利总是累得够呛,令他感动的是,从某一天开始,总有一些病人在楼梯口等着他们回来,不仅一起搬运物资还帮着分发。抽血或采集标本时,病人会提醒护理人员小心一点,担心其把防护服弄破,并称“我们是传染源,你们不能暴露。”

    病患一些小小的举动,让陈保利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医患本就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我们轮休待命的队伍,时刻准备着再上战场。”在陈静看来,他们只是做了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方舱医院犹如一艘大船,给予了诸多“落水者”求生的希望,如今,“关门大吉”是胜利在望的最强信号,这一段历史和中国经验也将被铭记。特派记者 熊强 陈飞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