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中国为主的多个科学家合作,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北部早渐新世的古气候和古海拔,发现柴达木盆地北部在渐新世早期气候凉爽。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发育有连续的新生代地层,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进程及其机制的理想地区。大量的沉积学证据显示亚洲内陆自晚始新世逐渐变干,并持续至今。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因素包括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副特提斯洋的退缩等。对这一地区古近纪古海拔和古气候的定量重建无疑是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和驱动机制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英国开放大学等的多个团队合作,在对大红沟剖面早渐新世植物叶化石精确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气候叶相多变量分析程序和热焓值的方法,结合大气海洋综合环流模型,定量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北部早渐新世的古气候和古海拔。 重建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北部渐新世早期气候凉爽,年均温11.6±2.4℃,湿度中等,海拔为3.3±1.4km,与盆地现今的海拔类似,但高于同一时期隆升前的藏南喜马拉雅地区。同时,盆地冬季均温近冰点,夏季凉爽,温度季节性差异较大,但远比现今温度季节性差异低。年降水量很可能超过1000mm,夏季干燥,冬季湿润,降水季节性差异较低。降水模式显示柴达木盆地北部早渐新世降水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水汽来源于退缩前副特提斯洋。亚洲季风在当时尚未影响到柴达木盆地。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青促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等的经费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马永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