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第A15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酒香中的清明

    □ 李笙清

    说到清明,一般人首先都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以酒消除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也诠释了清明节的亲情内涵。历代其他诸多诗人也有许多类似的所吟清明题材的诗词,大多充满了浓浓的伤感、怀旧与追思的情绪,不过也有踏青郊游、饮酒插柳的闲情逸兴。

    清明离不开酒,犹如这个节日,总是离不开那种旷野晚风斜雨暮归的背景一样,笼罩着一种烟雨蒙蒙的苍凉气氛。“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是北宋白体诗人王禹俏的一首《清明》诗,道出了花、酒与清明的联系,既有“乞新火”的无奈,亦有“无酒过清明”只能读书到晓的郁闷。慢品细尝,那滋味犹如花前美酒,二者与和风惠畅、春光旖旎的清明相依,竟是千丝万缕难以割舍。

    在古代,寒食节有制作甜酒浆的习俗,如晋代陆翙《邺中记》中所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因为禁热食,人们只能吃事先备好的冷食。看来,身处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古人不能使用最原始的炊煮方式,索然无味,就用甘甜的酒浆来弥补,以增加体内热量,可谓古时饮食文化的一大发明创造了。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古人扫墓,酒是祭祀的必备之物,明代散文家刘侗撰写的反映北京地区胜迹风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择园圃,列坐尽醉”的详细记述。在苍凉如水的清明时节,缅怀逝者,追思往事,多少离情愁绪涌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排解不了内心的难受劲儿,酒就成了人们哀悼亲人、宽慰心怀的最好之物,不管是玉液美酒,还是粗醴村酿,涓滴入喉,化为穿肠而过的灵药。

    因为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而有了寒食节,与之相接的清明节,便有了一丝萧瑟的气氛,幸好有酒,温暖着这个略显苍凉的节气。多情似酒,一旦渗透进清明的骨骼,则发酵为解忧的良方。连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亦没有忽视酒楼和饮酒之人的存在,大酒店“孙羊正店”和小酒店“十千脚店”等等历历在目。

    清明节,唐宋之时就被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不但有了相携扫墓祭祀亲人的充裕时间,也有了蹴鞠、斗鸡、荡秋千、放风筝及踏青郊游尽享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机会。

    这个时候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也不能缺少酒来助兴儿。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对此体会犹深,兴之所至,挥毫写下“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诗句,恣意抒发内心里对清明踏青逸游畅饮的快乐感受。

    也幸亏晋文公在下达禁火禁热食通知的同时,没有下达禁酒令,让民间有了以酒过清明的精神寄托。唐贞观年间,有人很有生意头脑,开发出清明节期间酿造的清明酒,被唐太宗李世民定为御用贡酒,也算是古人借清明节气开发产品的一大创意了。

    “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清明品酒的吟咏还生动着季节的风情,那条通往清明的路,已经被一杯酒淋得透湿。如今,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已成为一种名酒的品牌,流传至今的清明节,也成了一杯芳香浓稠的酒,一滴滴,浸染着一个岁时的命题。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