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荣 在“摇号新政”出台后,公众的焦虑主要聚焦在“摇号的公平性”上。比如,摇号系统是怎样的?学校有没有可能控制摇号系统,摇出自己提前选中的学生?摇号系统谁来监督?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2020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简而言之,上海的民办小学、初中此后将不再具备“挑选生源”的权利,录取学生要靠“摇号决定”。这项新政亦被坊间称为“摇号新政”。(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很多城市,民办学校虽然数量比不上公办学校,但教育质量则遥遥领先,就像是一个班级里的“尖子生”一样,几乎包揽了家长心目中的所有“好学校”。当然,民办学校的“优秀”不是天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掐尖,通过笔试面试选择了许多优秀学生。 今后,录取学生要靠“摇号决定”,从“选拔直升”变为“摇号直升”;从“面谈录取”变为“摇号录取”。这意味着,民办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质的改变。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摇号新政”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民办学校的生源不再是唯一的优势,要想赢得教育市场,唯有靠学校的发展,在办学思路上都会有质的变化;另一方面,公办学校拥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源,也会更有劲头办学。但“摇号新政”成功的前提是保证“摇号公平”。其实,在“摇号新政”出台后,公众的焦虑主要聚焦在“摇号的公平性”上。比如,摇号系统是怎样的?学校有没有可能控制摇号系统,摇出自己提前选中的学生?摇号系统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等等,问题不少。 拿什么保证“摇号”公平?一种是技术层面的监督。一般情况而言,“摇号”是通过电脑自动化操作的。但再怎么自动化,可能还存在一些漏洞,还会有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这一点,如果不是电脑高手,或是很懂电脑技术的技术员是很难“识别”出来的。如果有技术层面的监督,相关人员恐怕就很难操纵。 另一种是程序的监督。从学校将报名学生名单的录入,从摇号的过程,以及摇号后的公示,均需要人员监督。比如摇号是由学校自己组织,还是统一在某一个平台某一个时间段“集中”操作。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摇号的公平公正。一些省市已经实施“阳光分班”,但因为学校存在“教师子女班”,导致个别班级师资配备优良,那么想要进入“教师子女班”的就不少,虽然也是通过摇号的方式“选”学生,但一些人进入“教师子女班”却是心想事成。这有“运气”的成分,但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也很难完全杜绝“作弊”的可能性。 为此,在监督层面需要出台更多的措施,以此确保摇号的公平性。当摇号公平了,民办学校就不会在生源上做文章了,会将更多精力致力于“学校发展”上,从而向教育公平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