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太生 茱萸与枸骨,同为碧叶小乔木,有一些相似,又有一些不同。 相似,是指名字接近。一个俗称“鸟不踏”,一个就叫“鸟不宿”;一个结红果球,一个还结红果球。 不同的是,茱萸是茱萸,枸骨是枸骨。 茱萸有三兄弟: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鸟不踏”是食茱萸,别名越椒、椿叶花椒、“鸟不踏”,枝条上长满尖刺,鸟儿都不敢在上面栖息。 枸骨树长在私家园子里,结红果子,在深秋是暖红,然鸟不啄食。枸骨的叶片如刺,鸟儿蹲上去不便,怕钩羽毛,受伤害,枸骨也叫"鸟不宿”。 “不踏”,是因为怕刺儿,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踢腾,然而果球,又红又艳,委实可爱。鸟的踢腾很美,在阳光下看,鸟在花上踢腾,丝丝缕缕纤维丝线,在透明的光线里传播,然后在空中四散开来。 食茱萸的小叶片为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清香。春季开花,花小,黄白色,吸引蝴蝶采食花蜜。 《齐民要术》里说,“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鲊偏宜用。” 隔着千年时空,仿佛能嗅到一种呛鼻气味。我如果出生在古代,开小餐馆,煎炒烹炸的菜肴就用食茱萸做调料,香辛的气味,适合重口味的人。食茱萸在古代,与花椒、姜,并称“三香”,在辣椒未传入中国之前,是川菜的当家辣味香料。 寻找缀满红果球的茱萸树,扬州城外茱萸湾,家家遍植茱萸树,古邗沟在这里形成一个弯道,水中倒映岸上的茱萸树,岸草碧绿,花枝曼妙。 枸骨,又名猫儿刺、老虎刺等,常绿灌木,叶形奇特,碧绿光亮,四季常青,入秋后红果满枝,艳丽可爱。 “不宿”,也是因为怕刺儿,被刺伤着,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时珍解释说,“枸骨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而浓硬,有五刺角,四时不凋。五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女贞及菝子,九月熟时,绯红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人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粘。” 枸骨称为“鸟不宿”,也是叶片上的那些刺。整株树都是以叶片为主,卷曲翻转,叶片的一圈都有很多边刺,品种不同,叶片上的边刺多少有些差异。叶片有比较厚的革质,边刺又尖又硬,十分锋利,即使是人碰到了也会被划伤肌肤,何况是鸟。 小鸟不在上面长时间停息,更不敢做窝,并不意味着一刻也不会停留,它比“鸟不踏”要缓冲一些,“鸟不踏”是半步不踏,羽毛蓬松的鸟与有钩刺的树,老死不相往来,哪怕绿树身上结红果球。 红果球是视觉盛宴,茱萸的果子,枸骨的果子,都极具观赏性,只因为它们生在刺丛之中,鸟儿不敢靠近,点头去啄。 茱萸与枸骨,鸟儿都不沾。 然而,想品尝一回食茱萸做调料,菜里的那道辣,是画龙点睛,曲高和寡的妙味,彼时的那样一种辣,是地道的中国辣。古老的辣味,将味蕾激活。 我也曾冲动地想过,用枸骨老根制一盆景,置于案头观赏,终归是粗筋毕现,苔藓碧绿,坐斗室中,深吸一口山林气息,枸骨有古气。 造园置景,也都离不开这样的树,栽几棵枸骨,园子里的植物就有了厚薄、层次。我在山间水库的孤岛上,看见过几棵野生的枸骨,水雾雨露滋润,自在鲜活。 在乡下,有户人家在自家的院墙边种枸骨树,用来护宅。枸骨叶片上那些锋利的尖刺,形成一道天然围墙,正所谓叶片有刺鸟不宿,而人却陷在自己设计的窝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