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会动,一看就知道表达的意思,太好玩了!”近日,一组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在丽江的微信群里悄悄传开,平日里看不懂的东巴文,在微信聊天页面萌态频频。
从“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到公务沟通的“收到”“稍后回复”,再到疫情下的“戴口罩”“勤洗手”等提示,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以新颖的方式,在社交范畴里找到了一个新的存在方式。融入地方特色,创意十足。
使用
接受度高大人小孩都喜欢
互联网+时代,用手机沟通互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绕不开的常态。表情包作为新媒体传播中一个特有的符号,它的存在及使用,不仅仅能看出使用人的性格、喜好,同时,地方特色的融入,地域性的符号,让表情包有了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文化传播”。
有整个画面一直动的元素,也有从右侧跑出来进行整合的字符,还有或隐或现的、部分会动的东巴文,有象形文字的加持,文字中的动物、如同翅膀一样的手、红红的嘴唇,表情包的萌元素在东巴文的再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砖红、蓝色、绿色为主色调的设计,也与东巴文契合。
“很有意思,比起其他的表情包,会动的东巴文其底蕴更加深厚。”丽江市民和女士说,现在微信上表情包很多,每个人都会下载不同的表情包,但会动的东巴文,不仅有地方特色,还很萌,使用过程中,因为孩子很喜欢,再与他讲讲丽江文化,让孩子从小记住这些文化遗产,很不错。
丽江市民杨女士则说,在大学群聊里用了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以后,引来许多同学的追问,很自豪,我们纳西族有这样的文化,而且以这样新颖的方式出现,接受度很高,让许多人开始去了解它。“我女儿最喜欢‘勤洗手’表情包里的那双在水龙头底下搓洗的手,她说像极了翅膀。”
“很有个性,让人一用就能与其他表情包区分开来,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在外地工作的丽江人表示,看到东巴文表情包很亲切。”丽江市民李先生说,“有一天孩子问‘辛苦了’为什么会有个羊一样的头,还滴汗,我也不懂,就去请教了研究东巴文的学者,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增加了不少。”
组成 共24个表情分3个方面
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由24个表情组成,内容上分日常用语、公务沟通、抗疫宣传3个方面。日常用语中,“早上好”“谢谢”“哈哈”等表情包应用较多;公务沟通中“收到”“辛苦了”“点赞”成了大家比较喜欢的表情;抗疫宣传中,“勤洗手”“戴口罩”两个表情也很常用,特殊时期它们的出现,让表情包有了新的含义。
“‘戴口罩’‘勤洗手’等有关抗疫的表情,在我们一开始的策划定稿中是没有的,这个丽江元素的表情包,酝酿了很久,在2019年6月份就推出了第一套,刚好在设计上线期间,疫情出现,于是就加入了抗疫的元素,这也是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时间段内容的一个体现。”丽江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余金山说。
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于2020年3月17日上线,刚上线的时候,抗疫类还包含了“少出门”“不聚会”等表情内容,随着国内疫情向好的控制趋势,在使用的过程中,表情数量逐渐减少,如今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有“戴口罩”“勤洗手”两个。
余金山说,目前留下的两个表情包,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目前的疫情防控阶段,戴口罩和勤洗手一直重复提示,同时两个表情的存在还能让人记住改组表情包的上线时间。会动的东巴文从3月17日上线至4月14日,下载量达到了1512次,虽说下载量不算大,但表情包的用户粘性很好,用户下载后使用的频率不低,也可以说下载了的用户都喜欢用。
创新
传播丽江文化和丽江元素
“东巴文学术性很强,所以在用东巴文制作表情包的时候,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到目前为止,没有接到投诉,也没有质疑的声音。”余金山说。
余金山介绍,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的项目团队,先是对文字语言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如早上好、晚安、辛苦了、好好休息等词语,都充满了亲和力,在确定了要表达的文字后,交由丽江东北研究院的学者进行设计、把关,最后再由电视台进行后期的动画处理。“做动画前的东巴文原始素材都是研究院的学者写的,从设计到把关,都很严谨。”
谈到创作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的创作初衷,余金山说,作为传统媒体,团队一直在尝试用新的手段向全网传播丽江传统文化和丽江元素,丽江元素表情包的制作就是迈出的一步。
据了解,丽江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制作会动的东巴文表情包之前,还制作了一组纳西族男女青年、两组手语表情包。目前,丽江元素表情包已经推出了4组,计划中,丽江元素表情包一共要推出10组,作为丽江文化的富矿,东巴文表情包还会推出新的内容。此外,丽江的标志性建筑,如三眼井、丽江古城等,也会在表情包里出现。当然,丽江世居少数民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会在丽江元素表情包中体现。
本报记者 木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