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
第A14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
媒体观点
环评报告造假环保红线抓瞎

    □ 新华社记者

    深圳一个项目的环评报告竟频频出现“湛江”字眼,不少内容与湛江某项目的环评报告存在雷同之处。生态环境部15日回应称,环评文件暴露出抄袭、造假问题,性质十分恶劣。已责成当地依法严肃查处,并要求将处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众所周知,环评之所以重要,正因为某些项目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专业严谨审慎的评估论证,是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

    在“第一道防线”上就弄虚作假,几乎可以肯定生态环保红线必然失守、抓瞎。如果项目确实存在问题,一旦上马,就可能直接损害生态环境。试想,如果不是“抄作业把名字也抄上了”,这样一份环评报告大概率会“正常”通过,这样如何守护绿水青山?

    正视问题才能更好解决问题。需要看到,粗制滥造、抄袭造假,可谓环评报告的顽疾。个别地方环评报告几乎成为摆设,不仅没有真实反映环境影响和污染状况,甚至沦为某些企业和地方环境违法的“挡箭牌”。相关部门对此应严肃查处,对于所涉单位和机构,不可“板子高高抬起轻轻落下”“罚酒三杯”了事。

    环评报告能抄,绿水青山是抄不来的。只有把好的作风、新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中,让环评回归科学和公正,真正从源头上严控生态环境风险,才能让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更大。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