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适度性,提高专业性,尊重契约,理清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首提“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 新京报评论:在疫情影响未消的背景下,金融委这番表态引发诸多解读。而联想到前不久发生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这段话无疑又颇具现实针对性。 就在十几天前,由于美国WTI原油期货跌出史上第一个负数结算,受其影响中行原油宝投资人不仅血本无归,还倒欠银行1至2倍的钱。据报道,中行原油宝有6万余客户,此次穿仓事件造成的总体损失规模不低于90亿元。 这也敲响了警钟:相比已经发展数百年、各项机制设计相当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无论是国内的金融机构还是本土投资者,都明显有些“经验不足”。 拿此次原油宝事件来说,此前,许多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知,可能仅知其最高风险不过是血本无归的“平仓”,他们大多数人或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还有可能出现不仅血本无归、还倒欠钱的“穿仓”。 相比资历尚浅的本土金融机构,国内投资者在身经百战的“华尔街之狼”面前,可以说更是“手无缚鸡之力”。据调查显示,中行原油宝投资者超九成是新手,很多是今年3月才开始入手的。也正因如此,尽快提升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加强风险防控研究,进一步注重投资者保护,加强投资者教育,已经成为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程度只会不断上升,风险系数也会越来越高。中国金融机构如何深度参与市场,在享受全球资本配置的同时,尽可能保障自身利益,加强投资者保护意识,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保障“栅栏”,不仅需要来自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来自金融业界的反省和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