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5月07日 星期四
第A15版:副 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5月07日 星期四
书 话
一部黄河源头的忧思录——读《黄河源笔记》

    □ 邓勤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荣耀,是瑞典文学院对非虚构作家的高度肯定,也给“民间写作”以最大的鼓励。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民间立场,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的诸多个人命运。由此,在中国兴起不久的“非虚构写作”,被重新认知。

    非虚构写作,不是写实散文,也不是游记,而是民间叙事文本,是反映现实的“见证文学”;不是集体的写作行为,而是作家个体的写作行为;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丰富民间写作经验和注重田野调查的非虚构写作者,生于甘肃甘南的王小忠长期关注玛曲草原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王小忠以沉静的讲述,将玛曲草原的秘密解蔽、敞开、呈现,真实道出了一个客观的、具体的、不加伪饰的、被无数理念改变了的大地状态,记录下人们共同的记忆。

    玛曲是黄河首曲,是黄河第一弯,也是被当代文化建构的辽阔、壮美、神秘的草原。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玛曲草原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方位和自然区域,且生存条件严酷。生活在黄河源头的人们,其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王小忠为探寻黄河之源本真的状况,先后多次进入玛曲草原实地考察。他最新出版的《黄河源笔记》收录了《遥远的香巴拉》等八篇文章,以诗的敏感,以小说细密繁复的叙事技巧,以散文的优美文笔,更以一个作家的良知、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描写了玛曲草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发展等情况,以及草原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草原的关注与深爱,是一部黄河源头的忧思录。

    作家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怀者、监督人,是社会变革的体验家。在草原沙漠化、草原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王小忠发出“环境与生存,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的思考。以《黄河源笔记》这篇文章为例,作者在题记中引用了加措的诗歌:“人生是只能出发一次的旅程/我们其实一直在路上/如果只能携带两件行李/我愿是无畏与无执/如果只能有一个牵挂/那一定是/众生。”王小忠所牵挂的众生,当然就是生活在玛曲草原上的各色人等。所经过的地区有阿万仓、久治县城、门堂乡、大武镇、阿尼玛卿雪山、河南县等。通过沿途调研,作者认为玛曲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开矿、采挖虫草等。但不管草原怎么变化,生活在这里的草原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这从草原法会的盛况以及转山的人流就可见一斑。

    当王小忠从黄河首曲的玛曲出发,沿黄河走过一圈,目睹各种破坏与各种挽救的时候,他追问我们该如何在热爱草原与发展经济之间找到平衡。不过王小忠坚信,在叙写黄河源头草原生态及民生状态的真实的同时,他必定会有所坚守,更重要的是在坚守中寻找到生存的尊严。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