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不少昆明市民在各种场合使用消费券,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福利。然而,却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消费券竟然被挂在了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上,公然明码标价进行转卖。对此,昆明市发放消费券工作领导小组发布通告称,本次消费券摇号发放,不可提现、不设找补、不可转让。发券采取了动态二维码技术,防止截图、拍照二维码给其他人员使用,请市民遵守使用规则,不要购买使用,谨防上当受骗,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体验 打7折出售 微信发消费券码 昨日,记者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使用手机登录了某二手物品交易App,搜索“昆明消费券”后,果然出现了数个不同的商品链接,的确有人在售卖昆明市消费券。其中100元的旅游消费券打7折,为70元一张;50元的餐饮消费券卖35元一张;50元的体育消费券卖25元一张。不同的链接,售价也不尽相同,差额在10元上下。 随后记者和一位卖家取得联系,谈及如何发送消费券时,对方表示不能在App上发送,要记者添加他的个人微信,之后在微信上发送消费券码的截图。为了取得信任,该卖家又发来一张与其他人交易成功的微信对话截图,并强调自己卖的消费券没有问题,一定能用。 声音 不公平不说 还扰乱市场秩序 昆明市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怎么就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这样的交易符合规定吗?其实在办事通App上,每一张消费券的使用说明里都有强调消费券不设找补、不可拆分使用、不可转赠他人等多项要求。这样一来,更是说明了在二手交易平台售卖消费券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记者了解到,在领取消费券时,都是采用实名注册,三种不同种类的消费券,每人每种最多只能获得一张,而市民反映的该App上,卖家售卖的诸多消费券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是一场骗局? 对此,市民杨女士表示,她在五一假期里就发现二手交易平台上消费券的链接,“抽到消费券的市民应该好好来利用这个资源,不应该把消费券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这对于没有抽中消费券的市民来说,不公平。”另外,杨女士认为,该App或是其他二手交易平台管理上存在漏洞,明文规定不允许转让、售卖消费券,后台的工作人员也不认真审核,任由其违规操作,这个是十分不妥的。 还有市民表示,此次政府发放消费券,是在给到市民福利的基础上,同时促进经济的恢复,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如果有人把福利转卖变现,用政府的资金填满自己的腰包,实在是不妥。“他就只想这钱了,没有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说实话今年因为疫情影响,经济各种都受到影响,所以政府才出台这样的政策,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转卖的话反而没有贡献,还扰乱市场秩序。” 通告 不要擅自购买 谨防上当受骗 对此,昆明市发放消费券工作领导小组于5月5日发布了关于昆明市消费券严禁转让的通告。 通告称,依据《昆明市发放消费券实施方案》,本次消费券摇号发放,不可提现、不设找补、不可转让。发券采取了动态二维码技术,防止截图、拍照二维码给其他人员使用,请市民遵守使用规则,不要购买使用,谨防上当受骗,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利用消费券进行套利等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将严格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报记者 刘嘉 ■链接 这家公司误读政策 市民欲兑换产品白跑路 五一节前,昆明德和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百年德和”上发表一条推文称:“凡摇号抽中100元旅游消费券的消费者,可在德和罐头公司所有门店使用。”可当市民到市区内一些德和罐头门店想用旅游消费券换购东西时却遭到了拒绝。 近日,记者来到德和南屏街门店观察,刚到门店外就遇到有市民拿着手机向店员询问:“是否可以使用抽中的100元旅游消费券?” 记者在南屏街店门口观察了五分钟左右,就遇到好几拨询问使用旅游消费券兑换产品的市民,得到的答案都是:到德和融创店才能兑换使用政府发放的100元旅游消费券。 对于这样的答复,市民都表示:“不早说,白跑了。” 一名店员告诉记者,从五一开始到今天,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来询问消费券兑换产品的事,有些人甚至因为兑换不了还骂人,他们也很纳闷。 5月5日,昆明德和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是因为公司对政策的误读,造成了大家的误解。在微信推送前公司以为全部门店都可以使用,之后,公司得知昆明旅游消费券只能在旅游景区使用,所以造成只有融创德和店才能使用昆明旅游消费券的局面。 对此,有市民建议,接受消费券的商家可在店门醒目位置贴上相应的标志,明确告知消费者,店内可以接受哪种类型的消费券,这样既不让消费者错过有效期,又能明明白白进行消费。市民也可在使用消费券前,问清楚是否可以使用、如何使用,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据8099999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