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 一句“揭榜挂帅”,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平添几分豪气。 在谈到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时,报告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话说得够白,释放的信号也很清晰,就是要千方百计把创新能力搞上去。 促竞争,以市场激发活力 “中国号”经济巨轮的“燃料”供给,越来越倚仗科技创新。 “‘揭榜挂帅’要以重大需求为引导,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说。 重点攻关既集中力量又加大竞争?二者其实并不冲突。相反,用好市场优势,往往配置出更高效的攻关团队。 张榜竞标后,技术突破加快,成本随之下降——科技界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传统上由大院、大所、大企业“包圆儿”的项目,引入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竞争后,更是产生鲶鱼效应,提升整体创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说,这是理念上的重大革新。全球创新竞争如此激烈,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必须有所回应,“揭榜挂帅”是一个小切口,但有望推动建立一个更开放的创新体系。 放手脚,让“能者”有责有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但科学家的手脚,被繁文缛节捆了很久。进一步解开束缚,方能人尽其才。 “揭榜挂帅”,让“能者”脱颖而出是第一步,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是接下来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要营造让‘帅’能做主、能调动团队积极性的环境。”樊杰说。 当然,放权不是放任。从开始的设榜、选帅,到中间的监督,再到最后“论功行赏”,都需要完整的系统设计和精细的机制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说,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要选出真正有能力、有意愿、有时间的领军人物,让揭榜的人不仅“能干”,还要“能把事情干好”。 领风气,创新“只争朝夕” 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长呼唤更多动能,改革创新的需求愈发迫切。作为智慧凝聚的高地,科技界当领风气之先。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沈泉看来,“谁能干就让谁干”表现出国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破除论资排辈“老框框”,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决心。 “从顶层开始营造科研领域风清气正的环境,有利于提高科研和创新效率,对全社会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将产生深远影响。”沈泉说。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