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6月10日 星期三
第A14版:副 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6月10日 星期三
旧 事
贷款买粮

    □ 杨世明

    现在居住在洱源县炼铁山乡的一家老小衣食无忧,可以说是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日子。但在39年前,12岁的我曾向当地长邑信用社贷款去买粮。

    1982年冬季的一天,我村的生产队长急匆匆地跑来通知我家,说是大队部(现在的村委会)特批给我家返销粮(每斤价格只是市价的三分之一)大麦70斤,要尽快到附近长邑粮管所购买,否则会过期作废,总的价格是14元。但那时父亲已患了重病而卧床不起,家里因病致贫,四壁皆空,已进入了缺粮闹饥荒的时期,根本无能力去购买那70斤特批的返销粮。母亲正在为无钱买粮而发愁时,在旁的队长却安慰道:“可以向信用社贷点款嘛!”

    当晚,急性子的祖母不顾年老体弱,拄着拐棍,连夜带着正读小学五年级,刚好遇上学校放寒假,在家跟母亲一起照顾重病父亲和幼小弟妹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生产队老文书家要了一个贷款证明。第二天早上祖母又让我到大队部给证明盖个公章,但冒着严寒,跑了四五公里赶到大队部时,管公章的大队文书已回家了,又跑了五六公里赶到他家时,家人说他已到乡上办事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我稚嫩的双脚这样连续跑了两三天,才终于要到了证明上盖的公章。急忙赶到信用社贷款时,又被要求写一份贷款申请书。当时接待我的是信用社张主任,同村又是邻居的他对我说:“你快要小学毕业了,你可自己写一个。”于是,我就按他的要求和指点来写。那时我还是未成年人,他还说,申请人只能写你母亲的名字。

    到了冬天的阳光洒满信用社小院时,我才顺利地从出纳的手中领到一沓都是一元币的那14元贷款,这时没上过学而不会算也不会写的母亲也赶过来,我怀揣着浸满汗渍的那沓贷款跟母亲一起向粮管所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贷款买粮。

    十几岁的我历经此事后,让我深深地体验到贫病交加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要想改变命运,脱离贫困,唯有在学习路上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那时许多同学因家庭极度贫困而一个跟着一个辍学回家了,我却一边啃着难以下咽的大麦粑粑,一边啃着泛着墨香的书本,咬着牙根在学校坚持下来。经十余年的奋斗拼搏,终于走了工作岗位。当领到第一笔工资时,我才把12岁时为全家购买返销粮的那笔14元的贷款,连本带利一次还清了。在这里,我得感谢贫困生活的折磨和信用社的支持和理解。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