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
第A14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
媒体观点
“取而不消”的证明咋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 林琳

    近日,有群众致信人民日报称,一些已经被取消的证明,在基层一些单位仍被要求开具,这给办理相关事项造成了困扰。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上述情况属实,无论是单身证明、死亡证明,还是家庭经济条件证明等,在一些地方,都被要求提供,有的基层工作者对此也感到不解。

    在“放管服”改革和清理“奇葩证明”进程中,很多人受益了,但也有少数人还经历着困扰和烦恼,这是必须正视也必须改变的问题。

    为什么一些证明“取而不消”?为什么中央、上级的规定、要求对基层一些地方来说“总在路上”?

    原因应该有几方面,比如,政策下达、衔接的问题。有些地方对中央有关举措、文件的传达、落实不主动、不及时;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之间工作缺乏沟通和协作,“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井水不犯河水”。比如,数据共享不够,以公民个人的婚育信息为例,在不同地区还未实现数据共享、无缝对接。如果说相关政府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掌握还不及那些违规的信息收集者、贩卖者,还要人们各种自我证明,这是否显得过于懈怠和不作为?再如,有些地方将取消证明的事“养在深闺”——只要民不知不举,相关单位就装糊涂、一切照旧。这背后有不想轻易撒手的利益、权力,有不想轻易改变的工作惯性、惰性,或许还有能力确实不行、水平确实不够的现实和无奈。而无论哪一方面,都不是一个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应有的姿态。

    规定落实到基层,需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传达和操作,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在资讯、通讯、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日渐发达的今天,一个规定、文件的落实迟迟走不到百姓身边、走不进公众生活,这显然是令人难以理解和原谅的。

    需要追问的是,媒体曝光的是不是冰山一角?还有哪些被取消的证明已被列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成绩单、汇报表,装点了政府部门的门面、体面,而对百姓来说却“口惠而实不至”“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某种角度上说,“六稳”“六保”的实现对“放管服”改革,对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办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对政府职能转变、执行力和效能提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能不能彻底取消那些本该取消的证明,是百姓对上述改革举措最为真切的现实感受之一。据工人日报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