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均 30年前昆明的那次规模最大的义务劳动是疏挖盘龙江。 盘龙江是昆明的母亲河,20多公里长的河道从东北向西南穿越整个城区,流向滇池,是35条入滇河道中水流量最大的一条河道。 如今的盘龙江河道整洁宽阔,两岸绿化带漂亮大气,河水清澈平缓。经过多年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盘龙江真正成了昆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民们在江边赏景、休闲、锻炼,自得其乐,各得其所。 时光倒流30年,那时的盘龙江可是另外一番景象。江堤荒凉,河道淤积,水体发臭。遇到洪水,沿岸不是水淹民房就是水毁庄稼,群众苦不堪言。这些情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心下大力整治。 开始义务疏挖盘龙江的那天是1990年1月5日星期五,农历腊月初九,小寒节令。虽然当天天气晴朗,但是头天夜间也下了霜,透出浓浓寒意。一大早,盘龙江沿岸汇集了参加义务劳动的地方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大家按照分配的疏挖地段,冒着寒气,下到盘龙江里,开始清运垃圾,疏挖淤泥。 当时,我作为驻昆某部的新闻干事被借调到新华社云南军事记者办公室值班,负责处理此间发生的涉及国防和军队方面的新闻报道。那次疏挖盘龙江,驻昆部队是义务劳动的主要力量。作为部队新闻工作者,报道好部队官兵义务疏挖盘龙江的劳动是我的主要任务。 吃过早餐,我就急急忙忙骑着自行车到部队官兵劳动的地段开始采访。当时分配给部队的疏挖地段主要集中在双龙桥前后,是块标准的硬骨头。 那个时候,双龙桥以下的地方算是郊区了,两岸都是稻田,江堤上的路也都是土路,道路坎坷,杂草丛生。 因为没有挖机等工具,官兵使用的都是粪箕、脸盆、水桶、锄头等工具。现场,官兵们以纵队的方式一队一队从岸上往江里排列,用接力的形式将淤泥和垃圾向岸上运送,很多人身上溅满污泥污水。虽然辛苦,官兵的劳动热情仍然很高涨,有的部队还在劳动中开展竞赛活动。平时娇气的女兵也不甘落后,同样干着脏活累活。 采访完毕,我写了一篇《驻昆陆空部队和武警六千官兵参加疏通盘龙江义务劳动》的新闻,用传真发往《解放军报》,第二天的《解放军报》就在一版用“本报昆明1月5日电”开头刊登了上面的那篇新闻稿,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疏挖盘龙江的劳动盛况。 关于那次义务劳动,《滇池治理大事记(1972——1999)》是这样记载的:1990年1 月,昆明市开始启动疏挖盘龙江工程,昆明地区近万名军民前往工地参加劳动,历时12天,共出动军警民35万人次。 (作者工作单位:昆明市委宣传部 5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