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建国 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石,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据了解,陈某石的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与陈某石获奖课题所属领域相同。目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小学生研究获奖”的消息,一出来就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倒不是嫉贤妒能,不相信和不希望“自古英雄出少年”,而主要是好奇,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到底是什么来头。用网友的话说,这个项目,“比我研究生的课题都难”,并且所要求的实验仪器非常昂贵,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承担得起的,后续的基因敲低更是分子操作。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显然话中有话。现在已经证实,该获奖项目学生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真相到底是什么?调查要花时间,出于对研究员和其孩子的负责,更需要“小心求证”,现在还得保持一点耐心。当然,并不排除出现神童的可能性,但也正因为神童难得,更要谨慎对待。 谈到关于青少年获奖的那些事,坊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即是不是青少年自己研究出来的,背后有没有“枪手”?拿这起“小学生研究获奖”来说,获奖学生系“研究员之子”的细节,更是加剧了这样的怀疑。当然,调查结果还没有公布出来,基于最大的善意,不排除确实是这个小学生自己研究出来的,但也不排除一个可能,那就是研究员父母在后面做了一些工作,甚至是大人越俎代庖。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还原出真相。 不止是科学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怀疑和猜测。比如,一些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真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吗?一些署名学生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真的出自学生之手吗?即便是造假,也与青少年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成年人,试图通过造假,来为自己的孩子谋取一些利益。这种行为的发生,不仅侮辱了社会的善意,对其他孩子不公平,而且纽扣从一开始就没有扣好,也在自家孩子心里埋下了不好的种子。 又一个问题是,如果调查证明,获奖项目确实出于成人之手怎么办?取消获奖资格,是肯定的,但不能止于此。自己造假,与帮别人造假,都是学术之大忌,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说明学术品格出现了重大问题。一旦证实获奖项目造假,就要沿着链条追根溯源,把所有参与者揪出来,让其承担必要的责任。 “小学生研究获奖”带来了丰富的联想。能出现神童当然是好事,但这个神童,必须名符其实,不能通过造假而来。事实上,造假横行,最伤害的就是青少年,不仅影响了真正的优秀青少年脱颖而出,而且也侵害了青少年的纯洁心灵,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拼爹”的威力,失去了向上向善的动力。(相关新闻见A15版)
|